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回顾人民军队高擎党的旗帜走过的战斗征程,就会看到与之相依紧随的军事文化也创造了无上荣光。当透过历史的硝烟和时代的风云去追寻那一行行足迹,那面被血浸染而不褪色的旗帜永远是那么鲜红耀眼,一直高高飘扬在我们的队伍中,如高耸的灯塔照耀着军事文化前进的方向。
一
我军文化工作从诞生那一天起,始终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围绕党的奋斗目标,直接服务革命战争。早在第一次土地革命时期,党就确立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初创的人民军队建军治军的指导思想,在红军部队中积极构建贯注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宣传文化阵地。三湾改编,把开展文化活动作为团、营、连士兵委员会的任务之一。古田会议《决议》,规定红军连队及其同等的部队和机关设立“列宁室”,“在红军战斗员和指挥员中进行课外的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工作,使他们能得到共产主义的教育,以巩固红军的战斗力”。同时要求根据教育士兵和发动群众斗争的需要,重视运用文艺形式开展演剧、讲故事、唱歌谣、打花鼓、出墙报等活动,激励红军战士,动员苏区民众,凝聚革命力量。以《八一起义歌》《工农兵联合歌》为代表的一大批民谣、山歌,如思想的火炬、战斗的号角,为动员鼓舞广大军民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和传播力。在井冈山的艰苦岁月里,一首“松柴烤火十里香,穷人骨头坚如钢,死了要埋井冈山,活着要跟共产党”的红色歌谣,充满了红军必胜的坚定信念和革命到底的壮志豪情。中共中央在首部《军事工作大纲》中规定,“政治委员应负责改良红军士兵生活,办理体育娱乐事项”。红军军委的《红星报》和中央苏区的《红色中华报》相继创刊,两报都有文艺副刊并分别开设《山歌》《红军歌曲》《赤焰》等专栏,让反映红军战斗生活的作品得以在部队广泛传播。《红星画报》为让广大官兵了解马克思主义先驱们的事迹,出版了32开石印《纪念列宁、李卜克内西、卢森堡专号》。红四军还制作了四开石印马克思和列宁像,悬挂于部队“列宁室”。当一批留学莫斯科的思想文化骨干回到苏区,很快又成立了我军第一所艺术院校“高尔基戏剧学校”,先后培训了近千名学员,成为当时红军宣传队、剧社和“列宁室”的活动骨干。红军部队初步形成了上有党报、军报输送精神文化食粮,中有戏校、剧团培养懂文艺、会组织的人才,下有“列宁室”提供文化活动阵地的生动格局。与此同时,党领导的左翼文艺战线为在红军部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信仰,翻译出版了反映俄国布尔什维克那些“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的文学经典,如法捷耶夫的《毁灭》、绥拉菲摩维奇的《铁流》、高尔基的《母亲》等等。这些极其难得的读物被送到红军官兵的手中,对于他们投身革命、坚定意志、树立理想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反映十月革命风暴的作品,对在“敌军万千重”的层层“围剿”中的红军官兵更具灵魂冶炼的作用。当红军踏上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险途,面对饥寒交迫,遭遇生死血战,党带领的文化队伍勇敢地站在第一线,让洋溢着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高昂乐观精神的文化娱乐活动永不间断,由此迸发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强大力量,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文武两条战线汇合在党的旗帜下,为粉碎反动势力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并肩作战。具有中国气派和斗争锋芒的文化思想更加广泛深入地贯彻到以抗战为中心内容的文化运动中,让革命文化的旗帜飘扬在民族解放战争的每一个根据地。同时红军文化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及时进行了调整,重点推进一致对敌举国抗战的文化宣传活动。为切实加强党对军队文化队伍的思想领导,党中央统一组织编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艺术》《列宁论艺术与文化》《斯大林与文化》,《解放日报》全文刊登了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尤其是延安解放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集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精辟论述,并经毛泽东同志亲自审阅,成为当时党和军队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好教材。这不仅为我军文化队伍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武装,而且对在新形势下推动军事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期间,抗大、鲁艺又为军队培养了一大批对马列主义包括他们的文艺理论有初步了解的思想文化骨干。他们作为军队早期的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和置身前线的文艺战士们一起,在黄土窑洞的油灯下,在反扫荡的战壕里和游击区的土台子前,一边翻译印刷马列著作的通俗读本,一边创作演出闪耀着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更加激发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爱国豪情和必胜信念。
二
随着党对革命文化性质、作用和特点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境界,军事文化依照党所规定的现阶段中国文艺运动的基本方针,把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向作为部队文化工作的方向,把开展战地文化活动作为教育官兵与对敌斗争的有力武器。军事文化队伍得以扩充发展,党对军事文化的领导不断加强,文化工作者在斗争中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在烽火中改进思想、工作和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在与人民群众的结合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文艺观、文化观。
首先是不断增强军队文化工作的党性原则。针对有人主张“超人”的艺术甚至是“超阶级”的艺术,抗敌前线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分别召开文艺工作会议指出,作为党的军队必然有自己的阶级性和党性,军队文化也必须具有这样的属性,每个军队文化工作者都必须不断加强党性,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忠实党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纪律,即使处在民族统一战线时期,也决不掩藏我们的阶级立场和党性原则,如果离开了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哪怕他写得再好也是没有价值的。
其次是做到政治与艺术的辩证统一。部队开展文化活动不论运用哪种艺术样式,都是新民主主义的产物,都是反对投降妥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和统一战线的有力工具。背离这个原则,军事文化就难以肩负起动员鼓舞抗日军民坚决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使命,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在革命的紧要关头鼓吹艺术脱离政治的倾向。同时也要防止和反对那种不了解艺术对于政治宣传的作用,不懂得提高艺术性与讲究技巧正是为了使政治内容更有力地表达出来而不是忽视或降低政治内容,借口战斗环境的物质条件,把可能范围与一定限度内的艺术发展也予取消的倾向。
再就是坚定不移走民族化大众化的路子。认清在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中,文化艺术的任务在于如何发扬民族精神,强化民族意识,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外来的东西不是一概拒绝,而是有区别有批判地借鉴,并通过民族的形式加以吸收运用。尤其要善于把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融入军事文化创作,为广大抗日军民所欢迎接受并能产生思想共鸣。这种着眼大众、着力普及的军事文化植根于民族土壤深处,具有非常宝贵的艺术价值,而把这种面向并适应大众的军事文化曲解为庸俗化是完全错误的。军事文化应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选择地加以利用,力求使新的内容发挥出更好效能,而当旧的形式可能妨碍表现新的内容时,则要结合新的文化实践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
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军文化队伍在铁血征程上砥砺前行,在战火硝烟中铸炼锋芒,不仅从组织上成为一支有着精兵强将的专业队伍,而且在思想上还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武器,为夺取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还为彻底推翻反动统治夺取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了赫赫功勋。正如总结解放战争以来全军文化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人民解放军的文艺工作就是继承了古田会议以来文艺工作的光荣传统”,“且已发展到了火线、发展到了战壕,使文艺工作者进一步认识了战争,并从战争中得到宝贵的锻炼”,“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特别明显”。
三
当新中国第一缕朝霞喷薄欲出的时候,各野战军、各解放区的文化队伍听从党对新中国成立后革命文化面临的新的形势任务发出的号令,坚持毛泽东《讲话》中所确定的文艺方向,贯彻面向连队、为兵服务和全面发展我军战斗性群众性文化艺术工作的指导方针,结合民族的和部队的特点表现新中国新社会的新面貌。当时部队文化工作者正日夜兼程在向东南、中南、西南和西北进军的征途上,鼓舞指战员们“宜将剩勇追穷寇”,誓将革命进行到底。随即又踏着硝烟,穿过雷火,投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战争,肩负起巩固和保卫新生的共和国的光荣使命。
这突出表现在:正确认识军队文化艺术工作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是整个革命事业和军队建设的一部分,反对以文化的“特性”和“特殊规律”要求虚伪的艺术“独立性”,始终坚持党对军事文化的绝对领导。正确认识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产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的文化艺术原料经过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劳动而形成观念形态上的为人民大众和广大官兵的文化艺术,反对那种以为政治性强必然会削弱艺术性和抓住空洞的概念而丢掉了生动艺术的做法,坚持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向来提倡文艺的真实性,而且以真实地反映现实作为对革命文艺的基本要求之一,但要反对那种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新生的国家和社会制度,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揭示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人民内部的矛盾,切实把表现现实生活中重大且主要的事物作为紧迫课题。正确认识文化艺术的任务是反映和指导现实,而新中国成立前二十几年来最伟大的现实就是革命战争,通过表现武装斗争来反映中国革命的现实,仍是摆在军队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那种认为革命胜利了,战争结束了,这方面的创作可以缓一缓了的观点是不对的,必须继续用中国革命战争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用中国人民所经历的百折不挠的峥嵘岁月,教育广大军民特别是青年一代,更加警惕地保卫祖国安宁和世界和平。正确认识军队文化艺术工作者要以满腔热情投身火热的军营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尤其要努力塑造出那些感动天地的英雄形象,反对那种只强调现实客观性而否定文艺家主观认识甚至忽略世界观和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坚持军事文化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典型、更强烈,更有集中性和普遍性。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和军队文艺家描写战争的艺术观,决不回避那种残酷以致惨烈的流血牺牲,但要反对过度渲染恐怖哀伤的情调甚至不加区别的一味反战厌战的怯懦心理,坚持表现正义战争中的正义之师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和钢铁信念。
沐浴着旭日东升的灿烂朝霞,还未拂去一身征尘的军队文化艺术工作者,又以全部身心去拥抱刚刚到来的新中国文化建设的高潮。他们在长期战争实践中积累沉淀的亲身经历已被这个火热的时代所激活,成为宝贵的艺术资源和独有的创作优势。更重要的是,他们按照党的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观察新的社会生活、加深认识新旧社会的联系、新旧矛盾的交织和人的多重性格,由此掌握了在时代更替中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规律性,使他们从急剧变化又丰富多彩的现实斗争生活中获得鲜活而充沛的艺术灵感,让既往的感受、认知和经验得以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产生出了一大批取材革命历史和人民战争的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成为耸立在新中国文化艺术历程上的一座高峰。
四
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创造了辉煌,也遭受过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曾被重创的军队文化工作重整旗鼓再出发。置身变革的壮丽时代,投入保卫边疆的斗争生活,又为军事文化新的繁荣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军队文化艺术工作者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站在思想解放前列,站在拨乱反正前列,站在改革开放前列,全面系统和完整准确地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精神实质。对于包括军事文化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既不是它的“附加”物,也不是它的“外加”物,而是它的有决定意义的指导者;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世界观不是表现在他的“宣言”、他的“政论”或是他的“口号”中,而是渗透在他的整个艺术实践以及他完成的作品中。
遵循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军队文化队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反思中调整转变观念,在改革中端正思想作风,进一步从十年浩劫的精神禁锢中解放出来,从过去的狭隘眼界和习惯势力的影响中解放出来,从文艺教条主义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念的影响下解放出来,他们被压抑已久的创作热情如火山般迸发出来,以激动人心的主题、战斗的风格和多姿多彩的艺术手法,创作出一大批描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厚重丰满形象和新长征路上崭新人物的作品,反映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品。同时,还以敏锐的观察、大胆探索的勇气,努力反映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的心愿、理想、情绪和要求,深刻鞭挞在改革开放中的种种阻力和弊端的作品。它们不仅成为那场气势磅礴的思想解放运动的丰硕成果,而且也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巍巍群山中又一座挺拔的峻岭。
回顾总结这个阶段军队文化工作的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在新旧矛盾激烈碰撞和各种思潮相互交织的汹涌大潮中,军事文化没有偏离党指引的航向,在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时候,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新的生活实践包括文化艺术实践,不仅积极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也影响了每个人的世界观并引起世界观的积极变化和飞跃。生活没有止境,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没有止境。置身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和军营生活,军队的文化艺术没有流于肤浅的“莺歌燕舞”,也没有重蹈“穿靴戴帽”的老路,而是勇于并善于发现和反映生活中的矛盾斗争,以军人的风骨、豪迈和艺术胆识描绘出了一幅幅“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生动画卷。既履行肩负的使命职责,也遵循艺术规律的内在要求。所谓歌颂和暴露,也没有把它们彼此对立,相反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站在正确的立场,运用辩证的思维,应讴歌的满腔热情,该批评的也不掩饰。
尽管在这个阶段,思想文化战线出现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问题,但是,军队文化队伍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指示要求,釆取积极措施帮助作家艺术家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史、军史,深入部队生活,提高共产主义觉悟、思想理论水平和艺术素养,始终做到集合在党的旗帜下、自觉在大局下行动,紧紧扭住为巩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这个根本不放松,发挥人民军队特有的政治优势,以坚强的思想武装和锋利的艺术眼光,清醒注视和细致观察生活中和文化中的各种矛盾及其发展,敏锐捕捉并满腔热忱地反映新的时代精神,为一切推动改革的先进力量和在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鼓与呼,也为这个辉煌的年代留下了他们无愧于党和人民并永远值得骄傲的浓墨重彩。
五
今天,我们的国家已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的军队也正朝着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昂扬奋进。年轻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们听从党的号令,不忘初心使命,迎着新长征的风雨洗涤身上的尘埃,投身新时代的炉火冶炼军人的魂灵,在磨砺中强壮筋骨,在重塑中焕发生机。当前,正以高涨的政治热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联系形势和任务实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探索开拓新时代军事文化走向新的更大繁荣的发展之路。
铸牢听党指挥这个永远不变的军魂。革命前辈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人民军队忠于党”的滚烫音符,作为他们的传人要让这个从井冈山就奏响的黄钟大吕永远响彻新时代的每一座军营,这是在今天打造强军文化的根本所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巩固部队思想文化阵地,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具体说来,就是要通过文化艺术形象直观、潜移默化的功能优势,让新时代的强军思想春风化雨般浸润官兵的心灵,帮助他们把理想信念的根子扎得更深,在军营长出思想文化的大树,绽放出圣洁美丽的道德之花,从而引导他们听党的话、跟党走、做新时代党的好战士。同时还要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丰富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的革命文化中传承红色基因,使我们的军事文化有民族精神的底蕴、有革命先贤的血脉,还有浓厚的军味战味,使强军文化在推动部队凝心铸魂、聚气立志、明义修德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
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让人民获得解放和幸福安宁更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和神圣使命。军事文化服务人民歌颂人民,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忠于我军性质、永葆政治本色所决定的。在文艺诸多的关系中,文艺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一切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凡有抱负和追求的军队文化工作者都是紧紧追随人民的脚步,让自己的心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创作出无愧于人民厚爱和人民军队光荣的作品来。
坚守为兵为战这个主阵地大舞台。这是党在军队文化队伍调整改革后提出的殷切期望,也是从思想上真正弄清楚军事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了什么应干什么的政治要求。革命战争年代的部队文化队伍,机动灵活,跟着枪声走,战斗在前沿,把阵地壕沟当舞台,以火线鼓动为己任,成为一支以文化为武器的特殊“战斗队”。新一代军队文化工作者要肩负起党所赋予的强军重任,就要发扬老传统,保持好作风,牢记姓军为战,坚持立足基层,心中装着官兵,上高山、下海岛,走戈壁、去远洋,吹响强军号角,焕发战斗精神,努力成为新时代名副其实的军中“乌兰牧骑”。
唱响中国精神的时代最强音。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非常丰富,与中国梦强军梦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是在富国强军伟大实践中不断生成与生长着的。因此可以说,血肉丰盈、新鲜可信、生动厚重的民族形象、国家形象、军队形象,不仅包含了既定的现实存在,更蕴含了一种向往、追求的价值目标,即希望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军队,希望追求什么样的理想和精神。对于今天的军事文化而言,把握改革大势、描摹时代新意,努力塑造具有中国精神的军人形象,对于鼓舞激励全军将士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更加朝气蓬勃地投身强军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续写强军时代新的英雄画卷。时势造英雄,英雄由历史所催生,历史也因为英雄熠熠生辉。英雄在中国军人的心中永远重逾千钧。因为中华民族从来就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生长于中华沃土的军事文化,一定意义上就是英雄的文化。回顾历史,那些成功塑造了英雄人物的文艺作品,对于几代人的成长都起过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他们总是能够从这些英雄故事、英雄形象里找到自己同时代的人作为共同事业、伟大理想奋勇前进的精神榜样。凡有家国情怀的军队文化艺术工作者都应有这样的英雄情怀,不仅要永远尊重、崇敬和颂扬历史上的英雄,还要为我们所处的这个崭新的时代唱响新的英雄赞歌,描绘出更美更动情的英雄风采。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作为有着优良传统的军事文化,当以我们全部的忠诚和清澈的爱献给伟大的党,并以坚定的信念和铿锵的步伐跟着党进行新的长征,让英雄之路在文艺作品中广泛传扬,让英雄之花成为这个时代最美的时尚,让英雄之魂注入新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血脉,从而使军事文化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斗争中赢得新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