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晚,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排演的原创革命题材昆剧《瞿秋白》在南京首演。以瞿秋白入戏并非易事,素材很明确,即与瞿秋白相关之史料。在广泛阅读之后确定了题旨:不忘初心、舍生取义。看似缺乏“独特性”,但因人物个性之独特,而令题旨在具体实现时,别有一番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结构方式。写瞿秋白,必然要写到他之牺牲,但若以顺序手法从他投身革命直写到就义,则怕失之拖沓。所以我选择了以瞿秋白被捕、暴露身份为切入点,四折戏每一折都分为“昼”“夜”两部分:“昼”是现实,对应了他走向死亡的人生历程,具体由“三劝降”与“秋白之死”构成。“夜”是对其内心的探究,以似真似幻、亦真亦幻的方式,深入开掘主人公之精神构成。尽量每一折都有看点与表演艺术的发挥空间。
第一折《溯源》,“昼”是国民党第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与瞿秋白的第一次交锋。宋希濂一上场便表明了他对审讯瞿秋白之态度:勉强而为、不甚乐意。这里分成三小块戏,一是从“林琪祥”到“瞿秋白”的身份点破,二是对“先生主义,累死英雄”的辩论,三是就叛徒出卖瞿秋白事谈及信仰之坚持。“夜”呢,主要内容是瞿秋白母亲金氏之死。叙述方式很别致。不是简单的倒叙或回忆,因为按照历史记载,金氏自杀之夜,瞿秋白不在家中。我想这可能是他心里永远的痛点。于是安排,在人生即将走向终点之时,瞿秋白一灵缥缈,回到了家乡瞿氏祠堂,那是母亲停棺之处。他想见母亲最后一面,而他真正看到的,是母亲的最后一夜。母子之对话,一方面,以喜衬悲、以团聚衬永诀,另一方面,尽可能保留了“红头火柴”的悬念,第三点要注意的,是用“三杯酒”来做切割——因为最终,金氏是和酒吞服“红头”(白磷)而亡,以此换得孩子们被宗族抚养的资格!她的死,成为瞿秋白对旧社会之质疑、对宗法制之反叛最强烈的情感动因。本折既诡秘、又真实,好像荒诞到有些恐怖,情感却炸裂般的痛切激愤。
与第一折不同,第二折《秉志》“昼”之占比多过“夜”,写的是中统王杰夫之于瞿秋白的劝降。史料对这一块有极详细的记载。开场用宋希濂、余冰之对话做一个简单交代,引出王杰夫,并再一次点明宋希濂的态度。王杰夫劝降层次如下:一、谈前途:围绕抗战时局,一者孜孜于个人利禄,一者存心于民族与国家;二、谈时务与俊杰;三、借棋谈人,因为用过多次围棋,所以这一次设计的是象棋,亦与史实相符。最终王杰夫“认输”,铩羽而去,而秋白之死,亦将扑面而来。“夜”的部分,原大纲曾计划让瞿秋白回一趟常州,目前调整为他与鲁迅之关系,原因如下:一、行游常州与《当年梅郎》之《白夜》一折相似,可尽量避免;二、该部分之戏剧作用(对宗法制之叛逆),在第一折“夜”里已被完成;三、鲁迅与瞿秋白有着极诚挚的知己关系,亦可借此展示瞿秋白鲜明的文人个性。“夜”从鲁迅等待着营救瞿秋白的消息入手,展开了鲁迅之幻觉,所涉及的真实则是:瞿秋白为鲁迅编了《杂感集》并作序,鲁迅呢,在瞿秋白身后,亦为之编了译文集《海上述林》,真是沉甸甸的相互托付!并且,此处还引出了报信的杨之华,既将“救不得了”的死亡结局往前推进一步,也为第三折之“夜”(夫妻情)做个铺垫。
第三折《镌心》“昼”“夜”占比较为接近,“夜”略大于“昼”。“昼”是宋希濂与瞿秋白的第二次交锋。我需要完成一个很重要的戏剧任务:对《多余的话》的解读。恰恰是看了《多余的话》,才有了宋希濂的这一劝。他的道具有两样,象征着“死”的“处决令”与象征着“生”的“俄文书”。看上去他在不断“让步”,实则“劝降”、“诱降”的力度越来越大。瞿秋白的答复呢,则用“你不曾读懂”来切分层次。在宋希濂临下之时,我又让瞿秋白请他为自己添补上《多余的话》最后的一段,用这种方式,完成《多余的话》对整个“昼”的包裹。对了,这块戏还用到了“刻章”的元素,并用一枚“爱”字章将之与“夜”勾连起来。“夜”是杨之华的幻觉,对应瞿秋白临去瑞金之前与她的分别。路灯昏昏、飞雪飘飘,行行重行行,这是一段缠绵迤逦的生旦戏。看似长了些,却也是表现瞿秋白性格侧面的重要载体。她送他,他再掉头送她,他别去,他又去而复返……我将史料里分“黑布面的本子”之细节挪移到分别之际,正好与《多余的话》再度勾连:依照记载,《多余的话》正是写在黑布面的本子上的。
最后一折《取义》,虽然照旧由一昼一夜组成,与之前却有了明显变化。一是顺序颠倒。1935年6月18日,对牺牲于上午十时的瞿秋白来说,是不夜的一天。本折“夜”在“昼”前,写的又并不是瞿秋白之夜:此处我完全调整了大纲的想法。这便是第二点改变:将叙述关注点转向宋希濂的内心,并与第一折形成显著呼应。第一折瞿秋白之“受审”样式在这里被原样重复,而被审判之人,换作了宋希濂。因为这一天、因为这一次“行刑”,他将反复地、永远地被内心处刑、被历史处刑……接着到了“昼”,宋希濂站在二楼窗边,掀开窗帘一角,窥望瞿秋白之离去这个史实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之后舞台几乎完全给了瞿秋白,而用押解他的、特务连连长余冰来配戏。一方面可给饰演余冰的演员以一定的表演空间,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余冰对瞿秋白的态度转变。接下来的戏分成三大部分(当然大块戏之间,还有小的连接处):一、瞿秋白集唐记梦;二、八角亭照相饮酒;三、高歌《国际歌》就义。梦境之美妙、自斟之潇洒、放歌之慷慨,皆为史实——这个半天,实被极详尽地记述了下来,也都指向了他在最后时刻之通达与从容,一个高贵、浪漫、不失忧伤又分外快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于此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