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书香中国

守得云开见月明

——为子嫣《岁月的彩虹》序 □黄国辉

我最早读到子嫣的作品是她的散文,更偏向于文化散文的类型,她对西藏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研究,这成就了行文中的淡定和从容,文字空灵而又缠绕,像缭于山间的闲云,看似散淡轻盈,却总让空阔壮美的山川欲罢不能。及我读到她第一篇比较完整的报告文学作品,就是这本《岁月的彩虹》中收入的《浴火重生——西藏日喀则“4·25”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时,那一刻甚至有些吃惊,实是因为我对她在文字场景中能完成快速转圜的由衷敬佩。当然,我也就此得以再次在她另一类型的文字里,管窥她作为作家的全面。

发生于2015年的“4·25”地震,在西藏日喀则市部分地方造成了人员伤亡和极严重的破坏。地震后的一段时间,国家投入很大的力量对受灾地区开展灾后重建,这也是近些年来西藏聚力于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作家深入到灾后重建的第一现场采访创作时,眼见的已经是一派平静而有序的繁忙景象。进入子嫣的这篇文字,灾难的现场便转瞬之间又回到眼前,摇晃的房屋,崩落的巨石,腾起的烟尘,撕心裂肺的哭喊。她的叙述里,文字是激荡着的,跳跃着的,是带着声音和表情的,是柔软的,也是坚强的。她以人入镜,见微知著,使灾难背后的坚定与果敢、悲悯与温情都跃然纸上。在西藏的几年间,我一直很想去看看灾后的樟木,主要就缘起于她的文字,可惜一直未能成行。

回到整本书,想说的是子嫣作为作家,在与这个时代同行中的宽阔与包容。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最快速、最直接、又最全面地与时代对接和呼应的文学体裁,可以说既好写,也不好写。好写,是因为只要肯去挖去采,题材素材会如地下泉涌,沽沽不绝。说不好写,那是因为如何把这些题材组合起来,使之既具纪实性特点,又有文学性的创造,确实很难。

好在,我在子嫣的这部《岁月的彩虹》里看到了她的坚持。子嫣浸染于西藏的高原环境之中,把自己的精神和灵秀都灌注于这片文学沃土。某种意义上说,西藏的作家队伍中,她一直走在跟进和把握时代的前沿,这不仅得益于她从小生长于陕西那片文学富矿中之所得,更在于她着眼于现实,贴着高原行走的作家的责任与初心,在于她自身作为写作者的自律与自觉。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隆子县玉麦乡卓嘎、央宗姐妹回信,鼓励她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精神,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受西藏文联委派,我作为领队与西藏的作家艺术家们一起到玉麦采风采访。那一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子嫣身为作家的职业素养。入冬的玉麦寒意侵人,曾经的“三人乡”虽然当时已有十几户人家,但住宿和生活条件仍然十分艰苦。子嫣不仅不曾为这些所困扰或有丝毫报怨,反视之为深入生活的难得体验。因为不懂藏语,子嫣会拉着同行的藏族作家一起走门串户,一个小小的笔记本短短的时间内记得密密麻麻。采访过程是非常体现作家功夫的,有时候我会觉得获得的信息已经很饱满精到了,她仍然会有一些不知从哪个角落里冒出来的问题,听完又会觉得,是啊是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及至后来《西藏文学》首发她的这篇《太阳照在玉麦乡》时,其中很多丰富的细节都让我深感惭愧。我之前一直在跟她说,我心里也有一个想凝成文字的玉麦,好几次想动笔,到现在却仍然滞顿于笔尖,已经羞于再说了。

一个作家,特别是报告文学作家,没有内心对题材的情绪应和和充分调动,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感悟力和建树的。在这一点上,子嫣确有她独到的能力。无论是此书中写到的可爱可敬的拥军老阿妈,还是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无论是横跨几千里的爱情,还是经久传承的藏医学,都能够成为她涉猎的内容,足见她对高原创作题材和人文环境的精熟。而作品中所体现的重大题材的宏大叙事与人物细节表现的有机结合,个人命运与时代特征的紧密关联,作家个人联想创造与现实场景的交融汇集,都成为她这批报告文学作品最为显著的特点。

作品里,也能看到子嫣在创作中不断地进行的一些尝试与探索。在《太阳照在玉麦乡》中,不同叙述视角的转换像一个立体打印机一样,不断地构筑出桑杰曲巴老人一家和玉麦乡几十年来的多维度的画面,使这个小故事讲出了大气魄、大格局。在《雅砻的欢唱》中,多个典型人物的选取恰如其分地铺垫并凝聚起表达,使藏医院发展这样一个本显得凝重的主题焕发出别样的鲜活。在《天边阿里盛开的民族合欢花》中,选材的独到以及对人物性格心理的精准探寻,使作品的可读性大大增加,主题表达得到了出其不意的强化,等等。可见子嫣在创作中是不断思考着、衡量着、审慎着的。报告文学虽然往往需要直陈要害又不吝字词,但也可以看到她在许多处的婉转腾挪和惜墨如金。所以我相信,创作中的她,一定始终秉持着一份对文学与时代的敬畏。

同时,作为一个以西藏为精神家园的作家,子嫣无疑在创作中也享受着独到的幸福。我在西藏的几年间也深深感到,西藏在新时代的发展,以“一日千里”来形容绝不为过。这片土地上发生着的变化,那些只与它擦肩而过的旅游者是见证者,却无法明白其中蕴含的历史深意,那些断裂历史品头论足的浅见者更只是井底之蛙。一个作家,只有真正地匍匐在高原之上,不断地吮吸着时代的养分,真正去感受这里一点一滴发生着的变迁,感受老百姓脸上一颦一笑洋溢的幸福,才会摸索到属于新西藏的精神高地,打开新西藏的文学之门。就此而言,子嫣的报告文学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她对时代观察的深入与全面,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新西藏在时代主题上的丰富与博大——她是自己创作最大的受益者,也是一个慷慨的精神分享者。

当然,我作为子嫣的一个读者,赞赏她对文学的执著和对时代的热情之时,对她的文学成就也并不敢妄言与武断。我相信,子嫣此次奉于读者面前的这本集子,于她内心而言,更像是给自己所坚守的精神世界的一份答卷。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的任务完成,随着西藏这个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区域也终随着全国人民一起与小康牵手,一起迈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的更如美好的前景,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节点上,《岁月的彩虹》或许只是子嫣关于西藏题材报告文学作品的一个良好开端。未来,仍可期待!

2021-07-14 ——为子嫣《岁月的彩虹》序 □黄国辉 1 1 文艺报 content60705.html 1 守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