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生命的记忆

——浅谈民族歌剧《天使日记》的剧本创作 □王道诚

近日,在武汉观看了民族歌剧《天使日记》(湖北省演艺集团出品,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创作、演出,王勇编剧,孟卫东作曲,廖向红导演,王燕指挥),受益匪浅,现对该剧的剧本创作,谈几点体会。

波澜起伏的戏剧结构

歌剧《天使日记》巧妙地运用日记体的结构,以主人公兰之念记述抗疫日记的形式作为舞台叙事的主要方式,将2020年发生在中国武汉的这场史无前例抗击新冠肺炎的战争搬上了歌剧艺术的舞台,唱响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抗疫战歌。

该剧戏剧结构巧妙简洁、波澜起伏,情节脉络清晰生动、引人入胜。全剧以五个家庭为叙事中心,贯穿有教授、学生、老板、家政大嫂、聋哑人以及路灯维护工和咖啡店店主等。故事的发展采用开放式的戏剧结构,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时间,从头至尾、原原本本地表现在舞台上。这样的结构,既可以涵盖和容纳众多的戏剧人物,又可以使观众清晰地掌握戏剧的情节和叙事节奏。在这种开放式结构的布局下,剧作家运用跳跃和对比的手法,把戏分为两幕,第一幕以叙述见长,突出了众多白衣天使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博大情怀与壮志豪情;第二幕则以抒情见长,体现了护士长兰之念和丈夫黄鹤的依依不舍与悲壮前行。这样的情节安排使得整个戏在结构上呈现出脉络清晰、又富于变化的特点。

该剧的开端一目了然、峭拔醒目。剧情从各色人等在喜庆的音乐中迎接新年的到来,到画面的戛然而止和突然定格。在这场开端戏中,剧中的主要人物有序登场,观众先后知道了这样几件事情:九州通衢之省,曾经繁华热闹的武汉三镇,一个人口1000多万的城市,一时间沉寂了下来;兰之念、黄鹤、小婉、小伟等都是在疫情抗击中担任救死扶伤之职的白衣天使;兰之念和黄鹤是相濡以沫、相互守护的爱人。剧作家在有限的时间和戏剧场景中,不仅交代了故事的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更重要的是初步揭示了不同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矛盾冲突,为下面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此外,在开端戏中,剧作家还安排了路灯维修师傅维修路灯的情节,为整部戏的发展起到画龙点睛、穿针引线的作用。正如剧中寓意深刻的一句话,“如果疫情像黑夜漫长,路灯就是守望的星光。”

全剧的发展部分是从第一幕第一场“不一样的除夕”到第二幕第一场的黄鹤得知感染新冠为止。在这一部分中,剧作者安排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并运用一系列的“突转”手法,将剧情引入抗击疫情事件中:先是身染新冠肺炎的李教授、大学生、老板、家政大嫂和聋哑人小梦悉数登场,到李教授在黄鹤、方医生以及兰之念等人的全力救治中溘然长逝、离世告别的场景,这是剧情的第一个“突转”;接着,与兰之念在治病救人中彼此加油、相互守护、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的医生、兰之念的爱人黄鹤得知感染新冠肺炎,这是第二个“突转”;这两个“突转”使剧情陡然发生变化。剧作家将人物置于“危机”中展开,通过李教授在希望与绝望中挣扎后的离世这种“突转”来增加歌剧剧本的戏剧性,展示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揭示全剧的主题。在“突转”前,所有的医护人员似乎都是以强者的姿态出现,于患者而言,他们是生命的守护者。但在“突转”后,病毒肆虐,医护人员也处于生死边缘。这种“突转”前后巨大对比的写法,就把李教授的离世和黄鹤的感染衬托得格外令人伤心,也更加突出了医护人员的任重道远和崇高伟大。这两个由剧情突转导致的情绪突变,不仅能够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而且能使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得到充分的揭示和升华,从而造成强烈的戏剧效果。

歌剧的高潮部分是黄鹤的离世,这一部分,剧作家在情节设计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在高潮出现之前设计了几场重头戏:咖啡店店主为兰之念送来丈夫黄鹤点的“蓝之恋”咖啡,黄老先生手拿用于抗击新冠肺炎的中医处方,小伟与妈妈、夏雨与丈夫、方医生与女儿的互通电话以及老板、大学生、家政大嫂的康复出院等编导精心设计的这几个情节,目的是为了刻画和突出兰之念、黄鹤、方医生、小伟等医护人员的群体形象,从舞台的呈现看,主题曲《天使之歌》是全剧最重要、最生动、最鲜亮的表达,也是医护人员个体和群体形象最崇高、最美丽的展示。让我们明白了“只要你愿意为了别人、为了社会而付出,你就是天使”,主题歌的点题、剧情的高潮可谓是浓墨重彩、悲痛哀婉。

全剧的尾声部分,“让我们一起看日出”这首歌曲使剧情在结束之时迸发出更加动人的人性光芒,引起观众更为强烈、持久的情感激荡。

中国歌剧的歌剧思维

歌剧《天使日记》的剧本创作,既尊重了国内观众喜欢讲故事、听故事,要求歌剧“好看”的欣赏习惯,又充分体现了歌剧的音乐性特征,实现了观众对歌剧音乐“好听”的要求。剧作家以歌剧思维完成了全剧的主题设置、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

该剧的主旨内涵立意深远,不仅弘扬白衣天使向死而生,把医院当战场、待病人如亲人的感人事迹以及这场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伤痛,更以2020年中国人民全民抗疫为事件,打造属于中国人独特的历史印记和文化记忆。舞台上展现了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封锁隔离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措施;以医生、护士、病人、农民工、工人、市民、社区干部、教师、警察、职员等社会各色人等组成的全民自律是中国人最难能可贵的崇高品质;以兰之念、黄鹤、方医生等医护人员的团结协作、勇于牺牲和坚定信念则是抗击疫情最有效的精神良药。 因而,该剧以“隔离”“自律”“信念”为内核,这不仅是人类对抗这场疫情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引导和鼓舞人们走出疫情的阴霾,并形成文化记忆的重要因素。因为抗击疫情是群体参与的行动,这场集体行动的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会逐步沉淀为一段集体的记忆。随着时光流逝,集体记忆逐渐沉淀、取舍和发酵,给后人留下独特的情感主题和意蕴。

从情节安排和素材选择来看,剧作家王勇采用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选材方法。他不拘泥于抗疫事件的忠实记录,而是突破原有素材的局限,重新构造新的叙事。为表现主旨的需要,整部歌剧在情节安排上可以被解构为三个部分,分别渲染和突出三种情绪。第一种情绪是“恐惧”。“恐惧”是当我们面对这场疫情最直观也最本能的感受。该剧在序幕中的第一首合唱曲便是为了突出和渲染疫情到来时人们恐惧和不安的心情。第二种情绪是“崇敬”。当病毒开始肆虐传播时,当普通民众都在疯狂逃离和隔离时,只有那群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他们在面对死亡和恐惧时表现出的勇敢、坚韧和自律,赢得了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剧作家塑造的医生黄鹤,旨在纪念那些在抗击疫情中牺牲的白衣天使们。该剧的主题曲《天使之歌》便是为这崇敬之情而量身打造。第三种情绪是“感恩”。当人民群众目睹了新冠肺炎病毒传染的迅猛与可怕,见到了染病者的痛苦与无助,经历了疫情持续蔓延的恐惧、慌乱与抗争之后,人们涌上心头的便是对“最美逆行者”以及对我们伟大祖国的感恩之情。该剧结尾部分的大合唱《让我们一起看日出》便是为了突出和渲染这种灾难过后的感恩之情。

从人物设置而言,剧作家勇敢地将“80后”“90后”青年作为主要讴歌对象,突出塑造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医护人员的群体形象。众所周知,在抗击新冠肺炎重大疫情中,涌现出一大批“90后”青年逆行者。他们中有医生、护士、警察、志愿者、快递小哥等,他们用可歌可泣的勇敢行动,演绎着责任与担当的生动故事。这个青年群体以抗击疫情的勇敢行动成长为“勇敢的逆行者”,并终将成为中国未来的“中坚一代”。在剧中看到了孩子刚刚断奶的“90后”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夏雨,也看到了因疫情原因而推迟举行婚礼的护士小婉,还看到了“00后”实习生小伟……这些青年群体的抗疫行动,不是基于利益相关者出发的明哲保身的行为,而是一种主动投入的公共参与行动。将“80后”“90后”和“00后”医护人员推上历史叙事的舞台,突出了剧作家的独特视角和立意高远。

凡是创作成功之剧,一定是考虑到了观众的观赏心理和欣赏需求。这部剧在情节结构上被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武汉某医院为焦点,着重表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与新冠肺炎病毒的较量,第二部分则着重表现医护人员内心的情感冲突与心理矛盾。表面上看,兰之念是医护人员,在与病毒的较量中应属强者,但是,她作为一名妻子和身染新冠肺炎病毒去世的黄鹤的家属, 显然又是令人同情的弱者,她如何重新真正成为令人信服的强者, 是整部歌剧叙事的关键,也是观众最想看到或最关注的层面。剧作家为突出兰之念身处逆境而永不言败的形象,不仅为该形象设置了独唱唱段,还设置了兰之念与黄父、兰之念与方医生、兰之念与黄鹤的重唱、对唱以及兰之念与众人的合唱段落,旨在使全剧的戏剧性和音乐性实现入戏入情入理立体的融合的“歌剧思维”。

歌剧《天使日记》编剧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结构上自然合理、不露痕迹,仿佛是生活的自然流淌,而且极具诗人的浪漫气质。同时,剧本难能可贵的思想性、文学性、戏剧性、音乐性得以全面平衡的呈现。

2021-07-26 ——浅谈民族歌剧《天使日记》的剧本创作 □王道诚 1 1 文艺报 content60863.html 1 生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