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学评论

以诗歌的名义输送正能量

——评祁念曾诗集《诗与远方》 □周思明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诗歌创作作为新时代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历史经验与时代政治,这是因为,任何文艺创作都与历史经验、时代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祁念曾先生的诗集《诗与远方》,选择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出版发行,是向党的百年华诞的献礼。《诗与远方》既是诗人对历史、对时代的思考,也是他对自我内心情绪的抒发,其中,最能代表作者创作主旨的,我以为莫过于其代表作《延安,我把你追寻》。

祁念曾1991年在宝鸡工作期间跟央视《话说黄河》拍摄组到延安采访,与十多年前去延安时候相比,当地变化很大。改革开放让延安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巨变,令作者更感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也不能落后,要不断继承延安精神那股劲。基于这个认知,祁念曾奋笔写下《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激情洋溢的诗。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克敌制胜、追寻幸福的传家宝。即使今天我们的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人们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延安的艰苦奋斗精神。延安是革命的圣地和摇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那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历史悠久绵长,文物古迹荟萃。在这块黄土地上,有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地,它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民族滥觞。延安,有闻名天下的黄河壶口瀑布,它雄浑壮美的风姿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魂。1935年到1948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

祁念曾的诗作《延安,我把你追寻》所体现的正是上述观点和思想。这首诗好就好在它抓住了时代精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朝诗人白居易此言,道出了有责任感,具担当意识的文人对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的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诉求和志向。祁念曾继承了这种“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中国社会现实出发,提出继承与发扬延安精神的诗歌主题,是对现实主义诗歌写作的一种弘扬。他写诗,可谓心与时代合拍跳,笔为人民吐心声。这是他的创作原则,也是他的追求。他的诗作《锤与镰的颂歌》《诗人毛泽东》《南湖红船》《黄河的涛声》《保尔向我们走来》《站立的河流》《永远的诗魂》等等,都延续了这个思路,风格是一样的豪情激荡、热情奔放。读之,会使我们受到感染,顿觉心胸开阔舒朗起来,并引发许多人生的联想和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诗歌,应具有小我与大我糅合的崇高。诗人,不可把目光仅仅投射于自我内心狭隘格局上,要打开眼界,关注到更为广袤的土地,让自我忧愁与民族苦难相结合,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主调,杂糅现代主义、象征主义等多元艺术方法,创作出深沉、激越、奔放的书写“中国经验”的现代新诗来。诗歌写作,其实也包括整个文学写作,说到底,是一种灵魂的书写。古今中外优秀诗歌的价值魅力告诉我们,无论写什么,如何写,都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人群共通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的体现,都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让我想起贺敬之的《回延安》。二者一后一前,前后呼应,进而形成了一个精神的赓续与传承,都是对延安和延安精神的致敬和礼赞。

祁念曾的诗作《延安,我把你追寻》乃至他的诗集《诗与远方》所蕴藉的丰富内容昭示我们,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培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畏艰险、奋斗不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延安精神仍然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历久弥新的现代价值和重大意义。具体到文学创作领域,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诗人把诗写好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只有灵魂与诗作产生共情,好诗才有望莅临。诗歌写作,不应只满足于孤芳自赏,而应该为人们带去精神的鼓舞,行动的力量,成为团结人们、鼓舞人们、帮助人们、支持人们的强大正能量。

2021-07-26 ——评祁念曾诗集《诗与远方》 □周思明 1 1 文艺报 content60871.html 1 以诗歌的名义输送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