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过去的100年里,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忠实地记录这段辉煌的历史进程,以饱满的热情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抓好主题作品创作,既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具体举措。
超前规划,把主题作品创作摆上突出位置。我们始终把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强音作为作协工作的政治要求,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主题作品创作规划落实、落细、落到位。一是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超前规划一批主题作品创作重点选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抒写中华民族新史诗要求后,我们及时规划了一批书写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题材的主题作品,突出“四个讴歌”,锻造精品力作。目前,规划的作品大部分已经问世。二是响应社会需求、回应读者期盼,营造主题作品创作宽松氛围。主题作品不是简单的命题作文,好比一方沃土,作为规划者把握的是耕种“八字方针”,具体种植生产则是作家的事,我们不去越俎代庖,指手画脚。我们提倡作家在创作中充分考虑社会价值,考虑读者审美取向,目的是使主题作品真正能够留得住、传得开,而不是出版后束之高阁、少人问津。三是做好论证评估,提高主题作品创作选题的成活率。本着对社会、对读者、对作家负责的态度,我们对每一部规划中的主题作品都要进行论证把关,及时替换那些没有社会关注度的应景选题,做到精选、选精,保持主题作品规划高品位。
发扬传统,对作家参与主题作品创作加以引导。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一直是主题作品创作生产大省,上个世纪草明的《乘风破浪》、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胡小胡的《蓝城》等在文坛影响深远。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榜样是时代的坐标,我们通过青年作家导师制、辽宁文学优良传统“又日新”、签约作家评聘、午后文学时光等载体,引导青年作家向老一辈学习,做到不仅要打江山、守江山,还要爱江山、写江山,积极参与主题作品创作。我们发动辽宁作协主席团成员和全委会委员带头参与主题作品创作,近几年,由这些骨干作家创作的《我们走在大路上》《锻造“中国芯”》《春风故事》《锦绣》《雄风北来》《铜行里》《一个铣工的飞机情缘》等工业题材作品相继问世,成为文学辽军值得关注的创作现象。
精益求精,在主题作品创作上不断注入工匠精神。辽沈大地是新中国工匠精神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工匠精神包含的敬业、精艺、专注、创新内涵同样适用于主题作品创作。我们恪守文不厌改的古训,杜绝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粗制滥造,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来锻造主题作品,确保规划作品高质量。一是倡导作家在创作准备上下足功夫,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丰富和萃取写作素材。二是联合出版社共同召开主题作品版前研讨会,邀请评论家、作家、学者和编辑在出版前对作品进行研讨。近年来,我们每年都在北京举办两次主题作品研讨会,请专家学者对作品把关定向,提出建议。三是留出适当窖藏期,作品完成后并不赶时间仓促出版,而是留出至少6个月的窖藏沉淀期,综合各方面因素再度打磨,减少出版后的遗憾。办法不怕老到,管用便是良招,我们通过以上举措提高了作家创作主题作品的责任意识和精品意识,培养了作者,推出了佳作。
大力扶持,让主题作品领航守正创新主阵地。主题作品因其意识形态上的鲜明特质,必须给予扶持,辽宁省作协一直在扶持政策上向主题作品创作倾斜,这既体现了我们的工作导向,同时也是对作者旗帜鲜明的鼓励。一是将规划作品列入全省文艺创作重点扶持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二是将主题作品出版列入省作协“金芦苇”工程,在作品出版推介上给予支持;三是将主题作品创作列入年度定点深入生活优先考虑项目,为作家体验生活提供便利;四是在辽宁省全民读书节图书推荐、影视改编、农家书屋采购书目选定等方面,给主题作品提供更多平台,扩大主题作品的覆盖面。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好这次全会部署,尤其贯彻落实好张宏森书记的讲话要求,久久为功,抓好主题作品规划创作,让主题作品创作这一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得到赓续,成为文学辽军永不褪色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