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之间,时光匆匆流逝。在切入主题发言之前,我想先说几句感叹的话。我是2019年1月退休的,最后一次穿军装坐车回家,回望那个我当了44年兵的火箭军大院时,我蓦地觉得,作为一位军旅作家,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经历过一场战争,没能像在座的贵祥、秀海兄一样,踏着硝烟,走向战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军旅作家,他的写作阅历和谱系是不完整的。回到家里,我将军装挂在书房的架子上,看着仍氤氲着自己青春热血与精神体温的军服,似乎还有一种幻想,等待某一天火箭军和军委宣传局的征召,在第一时间,重新走上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现场,走进没有硝烟的战役之中。但是,我反而觉得很幸运,能够幸福地度过了这么多年的和平岁月,亲身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程,有幸在场目睹和书写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时的光荣与梦想。因此,对于一个作家的写作,从来就没有赋闲的时刻,退休只是转场,即从军事改革的战场,转移到了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令我特别感动,开篇就说:“我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三个“伟大光荣”,道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奔小康的自信,也道出了五千年历史进程之中一个伟大成就。 这样煌煌的功业,历朝历代都非常难以做到,纵然是汉唐盛世,纵使是人文情怀最盛的北宋年间,都没有解决好。可以说,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时空下,底层穷人的生活大都能被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概括,这种状态一直穿越了数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始终,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无法走出的历史怪圈。当然,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也没有哪个富裕国家真正解决了穷人的温饱问题。
近40年来,尤其是进入最近的10年间,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历史气魄与雄心,动员那么多政府公务员和央企管理层驻村,声势浩大地展开了这场伟大精准的脱贫行动,倾一国之力,倾全民族之情,帮助穷人,让穷人、老人、病人和孩子能够衣食无忧,住有所庇。真正实现了一代诗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这也是中国文人共同的千年梦想。
这三年间,我一直行走在祖国的大西南边陲,创作了《天风海雨》《天晓1921》《金青稞》《怒放》《安得广厦》等作品,这是我直面、正视、见证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绝对贫困的收获。从偏远的中国乡村和边地中国看华夏大地,从多民族融合的中国来看我们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党的决策,深觉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确实做了许多开天辟地的惊天伟业。一个社会的文明、一个时代的进步、一个大国的气派,很重要的一个衡量尺度,就是看他是如何对待弱小民族和极少民族,如何对待妇女儿童和弱势群体。“安得广厦千万间”在大唐盛世还只是一个梦想,而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已经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真实的生活为作家提供了无穷尽的素材与营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主题出版的文学品相,我的体会是三句话:
第一句话,走不到的地方不写,看不到的地方不写,听不到的地方不写。只有走向广袤的农村,走向遥远的边疆,走向大山深处,走向万水千山,走向人间烟火处,作家才有可能开掘一口深深的世相之井,才可能写出有温度、有情感的文学作品。
第二句话,用思想光芒照亮现实题材、主题创作。用独立作家的立场和思考,看到别人未看到的地方,发现别人未发现的新生事物,思考别人未曾思考的领域。我们的文学书写直面的是国计民生,这样的主题叙事与书写一定要有高远阔大的视野,要有深邃独到的哲学、美学发现,应该用历史的、哲学的光芒照亮自己的现实题材。
第三句话,主题创作并非要以大示强,以重现重,处理好大与小、轻与重、宽与窄、深与浅的关系,充分运用好多种文学元素和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报告文学的文学品相、精神品相,真正写出老百姓喜欢,经得起时间检验和读者欢迎的好作品来,努力打造扛鼎之作,使我们中国文学真正具有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学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