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壁画的话题近年热了起来,新发表的成果中既有观者之论,也有画者之论,各有分说高见,见仁见智。若以画家的身份立论,“如何画”是最需要关心的话题。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新推出的专著《规范与沿革——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理法研究》就是这样一部画者的研究成果。作者王颖生教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在中央美术学院长期从事中国传统壁画的教学和研究,主持过多项古代壁画重大项目的调查、修复和创作,所以壁画的理法问题自然就是其著书立说的题中之意,要点也就聚焦在了解析传统壁画的制作原理及其程式规范上。行家看门道,作者的研究集中讨论的是壁画的本体,所提出的和解答的问题也就落在了壁画的“原位”上,内里还寄予着一份“兴绝学”的使命担当。
如何回到壁画的原位?落实到“如何画”?做这样的研究并不轻松。研究者既要坐冷板凳,钩稽文史,追本溯源,寻绎出“宫墙文画”的文脉传承和原理规范,此为其一;又要动手动脑,作田野调查,从壁画遗存中找出可以切实对位的理法依据,此为其二;还需分析实物样本,从中提取活用传统的资源要素,发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学理目标,此为其三。似如此这般知行合一、理法兼备的学问,远非是一时乘兴所能一蹴而就的,所以古人谓此为“画学”,画界称此为“画道”。
王颖生教授的研究是具有说服力的。大凡画史和文献中有关壁画的重要记述,他皆逐一拈出,同时又举证壁画实例予以解读。例如讨论宋金壁画的绘制规范,书中引录李诫《营造法式》中关于宋代壁画制作地仗、用材用料的比例,同时举述山西高平开化寺、繁峙岩山寺这两处宋金壁画的实例,用同时代的文献和壁画对比观察,条分缕析,让人印象深刻。又如解析元代壁画的机制,亦按例对举《元代画塑记》和永乐宫壁画,通过对记述者和壁画绘制者的考订,用以证实文献载述与壁画绘制的理法规范皆出自正统的传承。明代是中国传统壁画的复兴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壁画实例保存在北京的法海寺。主持法海寺工程的是明英宗朝的太监李童,壁画则由当朝的宫廷画师绘制,图形赋色,沥粉贴金,工序严格考究。其画格之高,技艺之精,勘为画理画法的经典范例。如是者三例,壁画年代前后相续,让我们见证了一条文脉清晰的壁画理法体系,这个体系滥觞于先秦,集大成于宋代。用王颖生教授的话来说,宋代由皇家的参与,把画法及制作的步骤加以规范,再经历代的改良,从而形成我国传统壁画体系的“正脉”。这个结论准确明了,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验证。
饶有兴味的是,王颖生教授著书立说,目标是为“如何画”而设定的,宗旨在于“继绝学”,作者没有用文字说明,而是用画给出了回答。近年他主持创作的山西大同华严寺普光明殿壁画,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帝释梵天图》,洛阳天堂景区《万国来朝》等大型壁画,古法今用,是创造性转化的优秀成果。附于书后印制精良的图录,与他的论述形神相应,同样让人赞叹激赏,给人启示。
(本文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