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看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演出的话剧《八廓街北院》(编剧次仁玉珍,导演吴旭、尼玛玉珍),感到无比的惊喜。这个戏2018年曾来北京演出,剧名叫《八廓北院》,在广泛听取意见后,剧团又重新组织力量,邀请吴旭加盟导演,对该剧进行修改、打磨、提高,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剧名改为《八廓街北院》,无论是主题开掘、人物塑造,还是舞台呈现的整体面貌,都有了明显提高,艺术质量也有了大幅度提升,给人以面貌一新的感觉,令观众欣喜不已。
一、突出人的思想变化和精神成长,是该剧修改提高后明显的变化。该剧以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为主题,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的创作视角,描写居住在拉萨八廓街一个古老大院的居民,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思想观念变化、命运变迁和精神面貌的改变,歌颂了改革开放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个大院原是清朝驻藏大臣的官邸,居住着藏、汉、回等几个民族的居民,40多年来,大院各族民众和睦相处,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寻找致富之路。尤其是大院里的几个年轻人人生道路的选择,更体现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他们从追求国家职工的“铁饭碗”,到转变思想观念,自力更生做生意、搞旅游,多层面地开拓经济发展之路,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表现出最质朴、最温暖、最珍贵的民族亲情。如果说,剧作演绎的是“同饮一井水,同为一家人”的生动故事,那么观众看这个戏又分明能感到西藏人民“同唱一首歌,同心报党恩”的激动心情和喜庆情怀。
二、弘扬大爱精神,让善良与爱心温暖每一个人的心灵,让人性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放出灿烂的光彩,是该剧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慈祥善良的葡萄阿妈(阿妈贡珠),是大院里的长辈,也是大院里灵魂式的人物。她爱大院里的每个人,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大院里的人。她年轻时收养普珠扎,视为己出,为此终身未嫁,以全部精力照顾孩子、养育孩子,给予他全部的爱。她的行动感动着大院里的人,赢得了大院人的尊敬。其美拉是农奴出身,解放后过上了幸福生活,在党的培养下进步很快,担任大院组长,是大院的主心骨。他时时关心着大院里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受到大院人的爱戴。杨老师是1976年来西藏的内地知青。1977年恢复高考到北京上大学,1981年回到拉萨成为拉萨工农兵小学的教师。他曾一度离开西藏回到内地,但终因心里放不下西藏的孩子们,不能忘怀西藏人民的情谊,又回到拉萨,之后一直留在西藏担任教师。在他的精心教导下,学生仓姆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成为大院里第一个大学生。
该剧的导演在深入开掘该剧的主题基础上,细腻地塑造人物,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使该剧的舞台演出流畅、紧凑,且具有诗意的美感。剧中演员的表演很有激情,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最感人的戏围绕着葡萄阿妈(达片扮演)和普珠扎(小普布次仁扮演),同其美拉(仁青顿珠扮演)与妻子次卓玛(大达珍扮演)之间展开。其美拉年轻时,因一时糊涂与相爱的恋人未婚生下一个孩子,恋人因难产去世,留下这个孩子(普珠扎),可他尚没有抚养孩子的能力和精力,便把孩子悄悄放在大院门口,看着葡萄阿妈抱走。他一直瞒着妻子次卓玛,担心她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次卓玛虽然看不惯普珠扎的调皮、跟人打架,但她心里知道,普珠扎的心地是善良的,因此她很想帮助普珠扎。当她听到丈夫讲出实情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还埋怨丈夫:“你以为我次卓玛嫁给你只会同甘不会共苦吗?我的心难道不是肉长的吗?就算有千百个理由,你这样做不知道孩子是无辜的吗?为什么要让孩子受那么大的委屈?你的心怎么就那么狠哪……”她对丈夫说:“其美,血浓于水的感情,不管怎么样,我们一起去面对。”话语不多,却显示出一种大爱之情。葡萄阿妈心里更是一直惦记着如何化解儿子普珠扎与其美拉的感情隔阂。她心里明白:“因爱生出的恨,只能用爱去化解。”
其美拉处处关心普珠扎,生活上尽量照顾他。可是,他越是热心却越让普珠扎反感。普珠扎心里一直很自卑:“我的一生都是个问号……我不知道我从哪来,我更不知道我是谁。从小被人嘲笑,从小被人看不起。”甚至有人背后议论他是其美拉的私生子,更让他抬不起头来。因此他恨其美拉。在葡萄阿妈的耐心劝解和其美拉的努力下,普珠扎与其美拉情感上的隔阂消解。普珠扎为做生意偷偷拿走葡萄阿妈的传家之宝唐卡,结果生意失败,阿妈的宝贵唐卡也被他弄丢了,是其美拉想尽办法又找回了唐卡。当普珠扎从其美拉手中接过阿妈留给他的这件宝贝时,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阿爸”,不仅让其美拉喜出望外、热泪盈眶,与儿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也让观众感受一种释怀。多年来的怨恨与隔阂终于用爱心化解,每个人都为剧中人感到高兴。
戏,就是以这种涓涓细流的仁爱之情,温暖了剧中人,也照亮了人世间的所有人,让人感受到爱的温馨与真情的舒畅。在这里,葡萄阿妈的善良与爱心、普珠扎的个性与韧性、其美拉的开阔胸怀、次卓玛的爽朗与大度,还有杨老师(大普布次仁扮演)对孩子们的关爱之心,都被演员们演绎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形象动人。
三、塑造新的人物,展现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为该剧的成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雪域高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转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扩展了人们的思维,拓展了西藏人民脱贫致富的广阔道路,为他们走向幸福美满生活展示了宏伟的人生愿景,而大院里年轻人的成长更是令人瞩目。
巴松,是第一个感受到改革开放气息的青年人。尤其是他听了杨老师介绍内地搞活经济的诸多办法,更使他的思想开了窍。他学着做生意,承包甜茶馆,有了积蓄又扩大经营范围办公司。不但自己脱贫致富,还带动了大院里的年轻人。亚古就是受他的影响走上致富之路的。亚古背着爱人拉姆,偷偷地办了辞职,开始是跟着巴松办公司,后来是自己开办公司,完全是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过上了以前从不敢想的幸福生活。
普珠扎,一个生性调皮、不受人待见的孩子,长大了也没有一个正当的工作,整天游手好闲,动不动就跟人打架。看见巴松做生意挣钱,他眼热。结果自己做生意却失败了,灰头土脸地回到大院:“看吧!我失败了,生意全赔了,我什么都没有了,现在和乞丐没什么两样了。你们想笑话我,想挖苦我,都来吧……”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大院的人们没有歧视他,而是伸出热情之手帮助他、鼓励他。次卓玛对他说:“说的什么话,生意赔了钱没有了,还可以再挣嘛。什么乞丐,都是喝一口井水的人,都是一家人。有我们在,你就永远不会没吃没喝的!……我们都会帮你的!”在其美拉和大院亲人们的鼓励下,普珠扎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跟着葡萄阿妈学画唐卡,成为了一个有天赋的唐卡画家,结婚生子,一家人幸福地生活着。
这是多么暖心的画面!看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看到他们靠着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让自己的人生放出了光彩,不但年轻人增强了成长的自信,大院里所有人的心里都像吃了蜜糖。就如其美拉说的,“我们的北院,有着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漫漫岁月长河里,我们的大院一直安静地伫立在八廓北街,见证着拉萨、见证着西藏是如何从苦难走向光明,从衰败走向辉煌……如果北院的老砖能说话,她会告诉全世界如今我们的生活是何其幸福、何其安定、何其团结。”其美拉的话说出了大院人的心愿,也表达着西藏人民的心声。他们从心里感谢党的领导,感谢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情不自禁地从心里唱出了甜蜜的赞歌,满怀信心地按照党的新时代、新征程宏伟蓝图的指引,前进在建设美丽新西藏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