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

在新时代语境中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资源

□季水河

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近期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为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呢?结合中国社会基本属性、中华民族特点、当今时代背景来看,那就是具有马克思主义性质、中华民族标志、新时代色彩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这一体系,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资源的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资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唯物史观的基本主场、历史美学的批评标准、立体交叉的比较批评方法。

唯物史观,也叫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著作中的基本表述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其核心思想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始终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去观察和评价文艺现象与文艺作品。在论述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复杂关系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的关系。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却产生在物质不发达的阶段:希腊神话和史诗不仅没有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反而走向消亡;18世纪德国、挪威物质生产较为落后,但艺术却蓬勃发展。这些不平衡现象,归根结底仍是艺术发展轴线与经济发展轴线相对平衡的。在评论英国作家笛福、狄更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时,认为这些作品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描写。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表现的是一个真正的“资产者”的故事;而狄更斯与巴尔扎克对家庭成员之间金钱与物质关系的生动描写,反映了资产阶级家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经济利益交换,是当时社会生活与经济关系的真实反映。这种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在列宁、毛泽东的文艺批评中,也得到了坚持和延续。列宁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就是指托尔斯泰真实地反映了俄国社会革命、经济变革动荡时期的各种矛盾状况及农民起义的弱点。毛泽东评价《红楼梦》反映了中国家长制度的不断分裂,封建家族制度的瓦解和崩溃,是很细致、精致的社会历史,也是站在唯物史观立场上所得出的科学结论。也许有人会说,唯物史观诞生于160多年前,今天的文艺与160多年前的文艺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唯物史观在当下还有意义吗?不仅有意义,而且很重要。今天的文艺虽然在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就其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而言,二者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表现更为复杂。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处的时代,文艺作为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界限比较明显。今天,部分文艺作品不仅与经济基础界限模糊,而且其本身就成为了经济基础的一部分,如文化产业中的电影、电视、舞台表演等艺术作品。因此,今天的文艺在整体上还没有逸出与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今天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仍然需要激活唯物史观的思想资源,并以唯物史观作为指导。

历史与美学批评标准,又称“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根本遵循,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对人类文艺批评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致斐迪南·拉萨尔》中提出了这一标准,申明了这一标准的重要性,并运用这一标准对歌德和拉萨尔的作品作了精辟的评论。文章指出,歌德作为“天才”与“庸人”的矛盾统一体,不是个人的性格问题,而是魏玛共和国时期社会现状与经济条件的产物。拉萨尔作品中济金根的悲剧也不是个人对革命手段选择的失误,而是他作为垂死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存制度的新形式的必然结局。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美学标准体现为对文艺作品人物塑造典型化、情节安排艺术化、倾向表达自然化三个方面的要求。历史标准,一是要求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应具有历史眼光,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生活环境中去考察;二是要求文艺家在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中应具有历史意识,表现历史真实与社会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历史标准,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得到了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所提出的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批评标准,就是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统一批评标准的中国化与时代化,对当代中国文艺创作仍然具有警示价值。在文艺创作中,戏说历史,将历史事件去情境化、历史人物漫画化的非历史化倾向较为突出;审美理想失落、审美价值缺失、艺术表现不足的非审美化倾向明显。在文艺批评中,忽视批评对象历史内涵挖掘,将文艺批评新闻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将审美愉悦等同于纯粹感官娱乐的泛娱乐化观念,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点赞的行为仍有市场。这些都是偏离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历史批评标准的表现。在这个背景下,激活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统一的批评标准,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既有针对性,又有必要性。

立体交叉的比较批评方法包括纵向历时比较、横向共时比较、跨越学科比较三个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在文学批评中广泛使用并驾轻就熟的文学批评方法。首先是纵向历时比较,即将被评论对象(思潮流派、作家作品)放到文学发展的整个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和评价,给予准确的历史定位。如马克思对德国古典戏剧“三一律”的评价,认为它与希腊戏剧、戏剧理论有历史关联性,是对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的曲解。其次是横向共时比较。即无论是评价一种文学现象,还是评论一个作家、一部作品,都将其与同一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作家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对其进行评论与定性,从而揭示出他们的共同特点与不同个性。如18、19世纪德国、挪威、俄国文学之间的比较,说明了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文学艺术却可能发展繁荣。再次是跨学科比较,即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与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等学科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揭示文学的艺术个性;将文学创作活动与其他精神活动,如科学研究、道德意识、宗教体验等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揭示文学的审美思维特点。技与道、方法与思想有着内在关联性。马克思主义对立体交叉比较批评方法的运用,与他们的世界眼光、宏阔思维、深厚学养是密切联系的。当下的中国文艺批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批评对象局限于某一时间片段之中、某一狭窄空间之内、某一学科孤立状态进行评论和定位,并对批评对象作出不恰当、不准确甚至是错误判断的现象。如有的人将戏说历史、调侃英雄的作品评论为宏伟史诗,将纯粹娱乐媚俗的作品说成艺术佳作,将低俗庸俗现象说成是文艺大众化方向等就是如此。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缺少比较视野、不懂比较方法有直接关系,更与批评家个人视野狭窄、思维片面、知识贫乏有深层关联。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立体交叉比较的批评方法及其相关的学术视野、思维方式、知识修养,既对纠正当下文艺批评中存在的偏颇有直接作用,又对建设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重要启迪。

建设中国特色文艺理论和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需要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如中国古代美学资源、西方文学传统资源、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资源等,它们都是必不可少的,都需要对其加以激活并实现综合创新。但由于中国特色文艺理论和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本质规定性,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资源就显得更为重要。

(作者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2021-08-25 □季水河 1 1 文艺报 content61363.html 1 在新时代语境中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