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庚胜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同时也是民俗学、文化遗产学、文化安全等领域的学者。先生创作以散文与诗歌为主,已出版《白庚胜文学作品选》《空谷传响》等。《金秋拾穗》是最新的一本散文选集,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散文集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一是浓重的家国情怀,二是诗词古语的熟稔化用,三是对作家事业的执著热情,四是广博的知识结构。
先说家国情怀。精彩的文章往往来自于博大的胸怀、高标的精神、强烈的使命担当,关键词都是祖国、民族、人民、时代、命运等公共概念。这是人类情感、精神、归属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共同体和最大的公约数。白庚胜先生的散文虽也围绕着自己的经历与见闻,但背后映照的是新中国时代的变迁、人民生活的巨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的兴旺发达、民族尊严的维护等,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展现出中国立场,以国家、民族、人类为视野。
二是先生在散文的叙述中信手拈来的古诗词或古语,水波不兴、雁过无痕、叶落无声,把名句恰当地化为了作者自己的散文语句,没有生硬的感觉。这背后是先生对这些诗词古语的内化于心与驾轻就熟:“到2006年走完78岁的生命历程,恩师才告别他一生至爱不渝的教育事业,终于静静地躺在这片他所熟悉的松树林中,‘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然而,可怕的事实是,这里早已牛去厩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样的化用自然而然,更有意义的是作家让这些寂寞的诗词古语恰当地重新活在自己的散文里,它们是作者散文的一部分,作者的散文也成为了诗词古语意蕴的新的表达方式。
三是先生的散文主题多聚焦于所热爱的事业,大多数是对所关注并用情用心用力的民间文学、西南少数民族民俗、纳西族历史文化、同道学人学术交往等的关注与记叙,表现了作者投入的力度、情感的深度。《悠悠姑嫂塔》《羊年说羊》《甲申话猴》《花马故地祭马魂》《从“口袋底”到“网袋口”》等这样的篇章集中地叙写纳西族民俗历史文化。《又见黑泽》《筑波一片师生情》《难忘的追思》《永远的亮中》《钟敬文最后的日子》《人民文化铁肩头》等集中地叙写同道师友的交往,这交往也多聚焦在对西南少数民族民俗的关注、考察研究等方面。部分以乡情怀旧为主题的散文,也难掩对民俗与文化历史的特别兴趣。
四是作品体现了对中华历史文化、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语言习俗、地理知识的熟稔。先生两赴日本求学,获得两个博士学位,其知识面是一般作家所不及的。这在其散文创作中也体现了出来,谈及民俗,谈及人类文化学,谈及民间文学,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会自然地流露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作品的文采没有被学究气遮蔽,其散文感情真挚、表达率真、文采闪烁、诗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