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通过虚构拉开了我们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去探讨生活的另外一种可能性。纪实文学(包括报告文学、非虚构)则以真实的姿态、现实主义的手法,书写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和事,把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现象、真实的事件传递给读者,让读者知道或者是看见我们身处的社会境况,从而拉近我们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可以说纪实文学就是对现实的剖析思考,对时代的画像,对历史的记录,有着其独特的审美和价值。
纪实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是紧密相关的,与政治、经济实力的发展是离不开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文学来书写、记录我们的时代和我们所处时代的发展变化。与纪实文学相比,小说等虚构类的文学写作,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总是滞后于现实生活和时代发展的,而这正是纪实文学的优势——迅速地捕捉和反映时代最新的变动。面对当今时代所发生的重大事件、重大转折,面对时代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面对社会发展变迁、科技进步等现实题材时,需要通过纪实文学来记录和表现。当今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有太多的“中国好故事”可以书写,有太多的中国现实值得世界关注,这也是中国纪实文学可以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风云变幻无常,然而发展与进步仍是主旋律,所以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能够反映现实时代中国的作品一定会受到全世界的欢迎和特别的厚爱,这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纪实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家和纪实文学作品,他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作为作家的使命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不同的角度书写中国社会。毫无疑问,何建明是其中的领头雁,他的纪实文学创作和创作风格一直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的水准。迄今为止,他创作的近二十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出版,顺利地“走出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纪实文学创作和“走出去”的情况。其中已被译介的作品总共有16本,分别是:《红墙警卫》《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根本利益》《精彩吴仁宝》《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江边中国》《非典十年祭:北京保卫战》《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死亡征战——中国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纪实》《那山、那水》《革命者》《上海表情》《诗在远方》《不能忘却的少年》。其中,最早被外国媒体关注的作品是《落泪是金》,这本书写贫困大学生的作品在1998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迅速地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被《纽约时报》誉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校园文学作品。这部作品已被翻译成日文、英文、俄文、蒙古文等多种版本介绍到国外。另一部重要作品《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是何建明2014年为国家设立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而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2017年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泰文、韩文、越南文和马来文6种版本出版,2020年4月英文版被ACA PublishingLimited再版。2015年外文版《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还在纽约举办了研讨会,联合国人权机构的负责人出席并高度赞赏了这部作品。所有这些作品能够传播到海外,并顺利进入海外图书市场,出版机构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译介出版何建明纪实文学作品的出版方主要有:英国新经典出版社,中译出版社,外文出版社,俄罗斯出版公司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文、俄文、日文、土耳其文、蒙古文、泰文、韩文、越文和马来文等多种版本,使何建明成为中国纪实文学作品译介到国外最多的作家。
当下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在世界体系当中扮演的角色和分量越来越重,全世界也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借由中国文学作品了解真实的中国,纪实文学则直观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面貌,为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窗口和捷径。从已译介出版的何建明纪实文学作品来看,题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中国现实题材的书写,这类作品共有13本:《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根本利益》《精彩吴仁宝》《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江边中国》《非典十年祭:北京保卫战》《死亡征战——中国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纪实》《上海表情》《那山,那水》《诗在远方》等。另一类是对中国历史题材的书写,共4本:《红墙警卫》《南京大屠杀全纪实》《革命者》《不能忘却的少年》。其中,《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死亡征战——中国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纪实》是两部写中国外交题材的作品,题材紧扣国际社会和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具备世界性;《非典十年祭:北京保卫战》《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上海表情》(写的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四本书是书写人类重大灾难的作品,题材本身就容易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从译介作品的选材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这些作品都是以纪实的手法书写和反映中国的情况,比较符合国外读者的阅读期待。
世界对中国纪实文学是有着兴趣的,中国纪实文学走向世界是有可能的,而且纪实文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书写,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也是具有参考、借鉴价值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为中国纪实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和基础;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纪实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然而在主流文学的论述中,纪实文学并没有获得与之地位相匹配的重视。何建明是当今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纪实文学(或报告文学)作家,四十余年来,他创作了超过四十部纪实文学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各个时期的发展样貌。其作品在国内影响巨大,读者广泛,多部作品一经推出就引起广泛关注、讨论。但即便是何建明这样的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中国纪实文学领军人物,其作品被翻译介绍到国外的数量仍然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目前纪实文学的创作、译介和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每年有许多外国的纪实文学作品被翻译引进到国内,但国内对纪实文学作品的译介输出却严重不足,学界对纪实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也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另外,纪实文学创作的从业人员,与小说、诗歌的创作队伍相比,明显是偏少的,这也导致了纪实文学在出版中只占了极小一部分。这与中国是纪实文学创作出版大国的地位是不相匹配的。其次,在关于文学的论述中,仿佛只有小说、诗歌才是主流,纪实文学被严重忽视,更有甚者对纪实文学抱有偏见。这种不公平的看法,让纪实文学的价值极大地被低估了。这是需要警惕和反思的。在高校文学教育中对纪实文学的忽视,文学史的书写当中对纪实文学的论述要么一笔带过,要么直接忽略不提,评论者、批评者、文学研究者对纪实文学的忽视,这些现实问题都制约着中国纪实文学的发展,也制约着中国纪实文学“走出去”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笔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纪实作品被翻译的比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多数写作者视野局限,缺少世界眼光,书写中国故事时局限于本地本土和传统的“好人好事”叙事上,这也严重地影响了纪实作品“走出去”的步伐。
从现实角度来考察,纪实文学对社会的介入是其他文体很难达到的,纪实文学的社会影响力也是深远的,纪实文学有着更广泛的读者群,在图书市场纪实文学的图书销量远远超过了虚构文学。纪实文学的优势和地位,在生活中是显而易见的,在文学领域中纪实文学不应该处于边缘地位,实际上,在文学的疆域中纪实文学撑起了“半边天”,我们不能对这“半边天”视而不见。
最后,对中国纪实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展示中国发展的面貌,而且有利于建构中国对外话语,展示中国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也是鼓励和扶持的。作为纪实文学作家,生活在祖国发展的“黄金时代”,面对源源不断的书写素材,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创作本领,力争写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代表中国纪实文学的经典范本;出版社需要积极主动对中国纪实文学作品进行对外翻译,有选择、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地推动中国纪实文学作品“走出去”;学界应把纪实文学纳入到高校文学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中,培养纪实文学创作、评论、译介和研究的新生力量。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纪实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并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