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少数民族文艺

展现女性力量之美的地域书写

——读杨青小说《胡同 院子 家》 □宝贵敏

回族作家杨青的长篇小说《胡同 院子 家》近日由中译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牛街是这部小说的地理坐标,牛街胡同里的多个家庭为其叙事单元。家庭中的女性故事与众不同,充满人间烟火气,并统统被北京这座城市的多元包容所深深收藏。

当笔者试图从性别视角来解读这部《胡同 院子 家》时,迎面而来的是从牛街胡同里的马家、海家、丁家、刘家、李家走出来的众姐妹们,她们枝繁叶茂又素朴安静,深情笃定又达观平和,坚强独立又隐忍顺遂,共同编织出一幅北京牛街女性的生活锦缎,质地清纯,韵致可嘉,饱含独特之美。

小说围绕女主人公秀琪的人生轨迹,展现了与其生活紧紧相连的秋云、艳敏、艳芬、玉玲、买美霞、芳芳、满丽等众多姐妹的人生图景,其中刻画较多的是秀琪、秋云、艳敏姐妹、玉玲等几位女性的人生故事。小说中每一位女性都很动人,她们的人生都有曲折与艰难的断面,但她们都很有个性,保留着自己选择人生的方式,又有着同为回族女性的共性。这群女性自幼出生成长在北京胡同里,牛街这个地理坐标与她们的生活相呼应。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在北京这座古城里,一直生活着这样一群回族女性,她们有信仰、有包容性,她们坚强、独立,善于经商,重视教育,她们彼此之间惺惺相惜,使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女性力量,作者对她们每一位都给予了爱和理解,从各个方面展现女性形象及女性力量之美。

其一,有信仰。小说中,这群女性生活的胡同围绕清真寺而建,她们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气息。胡同深处潜在着悠久的文化,如位于牛街的“沙栏胡同”得名于元代,这一方水土深刻记录着北京回族人的历史沿革密码。小说中,女主人公秀琪的爸爸是个虔诚的穆斯林,在街坊邻居中很受尊敬,秀琪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她的日常生活包括后来的学术路径,都与此有着或深或浅的关联。她既会做老北京炸酱面又会炸油香,她研究北京牛街回族妇女的社会参与情况,不远万里去青海、甘肃做田野调查,并参与扶持教育的公益事业,这一切都是以信仰为精神支点,也是整部小说中非常动人的部分。小说中有这样的情节:秀琪与男友子轩相爱,子轩曾有过简单却正式的求婚仪式,也就是讨过“口唤”,“那是一种尊贵、庄重的礼节”,是郑重的承诺。后来两人天各一方,但都默默遵守这份承诺,并用一生来守候。这个爱情故事之所以让人动容,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有信仰的力量在支撑,所以她有勇气做出自己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主人公的爱情,就更能够理解秀琪为什么独身多年。这份守候既是深情,也是信仰,有着绵长的美的力量。

其二,包容性。信仰本身有时会带有某种排他性,但在这部小说中,我们不但看到信仰之纯粹,还看到包容之美。秀琪的发小秋云作为售票员,在公共汽车上与乘客李自信相识并逐渐产生爱情。李自信是一位家在河北永清的小伙子,秋云的妈妈很反对他们交往,但秋云自己做主,接受了这份感情,经过多年的犹豫和挣扎,“放弃千金不换的北京户口到一个小县城”,去永清跟李自信团圆。从地域上讲,北京牛街具有独特性,但在这里生活的女性并不拘泥于此,而是有着开阔的视野,能够包容不同地域的人,甚至能够做出离开京城故乡的选择。另一位女性艳敏选择了山西人宋长生为配偶,宋是汉族男子,两人有着异质文化的背景,但她还是做出了这一选择。两人一起生活多年,后来虽然分手,但小说并没有对两人做孰是孰非的判断,而是将其放在时代背景下,给予深深的理解。也就是说,小说中的北京牛街回族女性,她们在选择爱情和生活的时候,无论地域还是族别,都并不排斥异己,也不局限自己的视域,从多方面展示出了自己的包容性。

其三,独立、坚强,继承了回族人善于经商的传统。小说中典型的几家人物,或多或少都有从商经历。马家,也就是秀琪家,“到了她祖父这一辈儿,在前门外廊坊二条开了间前店后厂的玉器铺子”。海家,也就是秋云家,“她爹海振武在街口上有个小烧饼铺子,海家烧饼铺虽只有一间小门脸,但远近闻名”。丁家呢,“原本在虎坊桥那边开着一间小肥皂厂”。这些家庭的经商背景,某种意义上也构成了小说的叙事背景。小说中,刘家的女儿艳芬从胡同口自己摆小摊做起,自力更生,做出一番天地;丁家女儿玉玲也是,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下,她激流勇进,走南闯北,自谋生路,大大小小做着生意,不但养大侄女丹丹,还闯出自己的一条路。这都是很典型的回族女性形象,她们独立坚强,承继了祖上善于经商的特点,并在自己的人生中发挥优势,取得成功,这同样构成小说中的女性力量之美。

其四,小说表现了教育在女性成长中的独特意义,延伸了叙事空间。小说字里行间都在强调教育对于回族女性的影响,秀琪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典型。在牛街回族女性的历史上,教育是很重要的因素,秀琪一路走来,就是因为不但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而且受到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加之自己勤学好问的天性,所以其作为知识女性的人生之路才得以被成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海、甘肃的很多穆斯林女性还停留在小学辍学、年少生育的境遇中,小说中提到的尕妹就是典型,这也是作者在小说中刻意敲响的警钟,值得反思。这同样引出作者杨青对于小说的结构安排,她一方面以牛街回族女性为主要人物展开叙述,这里是故乡,是胡同的生活,是院子,是家,是北京这一方水土下的生活场景;另一方面,在以牛街女性为关注点的同时,又将视线移向更多穆斯林女性的生存地域,由此,她的笔触伸向更广大的空间,这无疑延伸了小说的叙述视野。这种延伸是重要的,既是女主人公秀琪的视角,更是小说作者杨青的女性视角和关怀,从而呈现出教育赋予女性的力量之美。

其五,小说中不同女性之间惺惺相惜的情感,使得女性力量之美贯穿始终。《胡同 院子 家》中提到的几位女性,属于不同的家庭,这几家互为邻居,互相照顾,姐妹们在同一个胡同或院子长大,从小一起玩耍,青春期时分享各自的情感经历,人到中年胡同拆迁改造时一起喜迁新居,再到后来考虑一起抱团养老。她们一起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一起见证彼此的成长,一起度过生命中的艰难时刻。这样的一群女性,在小说中各自扮演精彩的人生角色,作者从她们年少一直写到年老,叙述自然,有水到渠成之感。小说在写她们喜迁新居聚会时,有这样的细节:“……忽然,她的目光被秀琪书柜里的一个小相框吸引住了。走过去打开柜门,拿出那个小相框。那是除美霞、满丽外六姐妹十几岁时的合影,在秀琪家的大门外照的。她们个个都梳着长辫子,有的还戴着红领巾,或站在大门中间或坐在两边的一对石鼓门墩上,笑脸纯真。”那是1962年的合影,而此刻大家的欢聚定格在2001年元旦。之后,作者又将叙述时间推向2020年,可以说,这些女性一直在一起,没有缺席,这是小说非常让人感动的地方。作者杨青有意识地在小说中贯穿女性的力量,女性之间彼此搀扶、疼惜、互相鼓励,看似家长里短、你来我往,却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也是小说推进的力量,更是一种爱与美的力量。

2021-11-05 ——读杨青小说《胡同 院子 家》 □宝贵敏 1 1 文艺报 content62314.html 1 展现女性力量之美的地域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