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卫报》载,伦敦近期推出主题为“爱丽丝:越奇越怪”的大型特展。这是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2021年度的标志性展览,带领观众重温爱丽丝故事的起源、改编、重塑及童年记忆。
在所有的外国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中,《爱丽丝漫游奇境》是我最为熟悉的一种,我手头的这本外文原版书,出版于百年前的1917年。此书三十二开本的布面小精装,封面是爱丽丝与树上的小猫在对话,富有情趣。里面有不少精湛的钢笔画插图以及上等的道林纸印刷,拿在手上,很是惹人喜欢。
书中讲述道,爱丽丝在梦中进入一个充满珍奇异兽的梦幻世界,在那里,她遇到了爱说教的公爵夫人,神秘的柴郡猫,总是叫嚣着砍别人脑袋的扑克牌女王,她参加了一个疯狂的茶话会,一场古怪的审判会,直到最后与女王发生冲突时醒来,才发现是一场梦境。
作者刘易斯·卡罗尔(1832—1898),原名查尔斯·道奇生,1832年出生在英国柴郡达斯伯里的一个偏僻小山庄,母亲早殁,靠做牧师的父亲,养育11个子女,艰难度日。卡罗尔是长子,天资聪颖,刻苦好学,12岁时就爱好写作,在学校屡获数学、神学和作文等奖学金,后考取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攻读数学,成绩优异,数学考试常获第一。毕业后留校任数学讲师,并取得在牛津大学终身任教的资格。但他的性格内向,患有口吃,不善与人交际,却十分喜爱儿童,跟孩子们在一起,他感到十分自在,说话也不结巴了。
1962年7月4日的那天,30岁的卡罗尔和同事得克渥斯,在泰晤士河的一条小船上,准备溯流而上去野餐,船上还有三个爱听故事的小女孩,其中有一个就是卡罗尔最喜欢的大约10岁的爱丽丝。卡罗尔一边划着船,一边把爱丽丝的名字编到故事里去,成为故事的主角。他终于讲完这一稀奇古怪的故事,使三个小姑娘听得出神入迷。而爱丽丝却不甚满足,要求卡罗尔把故事写下来。两年后的圣诞节,卡罗尔送给爱丽丝一件礼物,就是一本绿色皮面的笔记薄,开头写道:“爱丽丝地下历险记”,他信守诺言,亲笔写下那个故事,并附上自己画的插图,最后一页还贴了一帧卡罗尔给爱丽丝拍的照片。
这部珍贵手稿在爱丽丝的好友中传阅,小说家亨利·金斯利读后大为欣赏,建议公开出版。于是,卡罗尔把原先不足两万字的故事增补到7万多字,定书名为《爱丽丝漫游奇境》,在纪念他们在河上划船讲故事三周年的这一天,即1865年由麦克米伦公司正式出版,很快印数突破16万册。此书出版后,卡罗尔把第一本赠送给爱丽丝,第二本赠给比阿特丽丝公主,公主的母亲就是维多利亚女王,她们对此书都非常欣赏,女王请他把其他作品都寄来看看,卡罗尔就把他的一大包著作寄往白金汉宫,女王收到后,怎么也想不到,她所见的这堆书里,竟没有一本故事书,都是《平行原理》《行列式的约宿》等数学专著,作者不是卡罗尔,而是道奇生。这成了英国文坛的一件有趣轶闻。6年后的1871年,卡罗尔为爱丽丝撰写并出版了故事的续篇《爱丽丝镜中历险记》。
据卡罗尔的研究者说,卡罗尔后来在爱丽丝长大后,曾有意娶她为妻,终因年龄悬殊而遭到女方父母的反对。这可能对卡罗尔造成打击,此后他终身未婚,一直住在也是独身的妹妹家里,1898年因患肺炎不治而逝,终年67岁。
卡罗尔去世一百多年来,《爱丽丝漫游奇境》《爱丽丝镜中历险记》以梦幻般的故事情节,荒诞的语言,把荒诞文学提高到19世纪最高水平,它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传遍全世界,受到各国小读者的欢迎。美国是最早引进这个版本的国家,我手头的这本《爱丽丝漫游奇境》,就是美国波士顿吉恩出版集团旗下的“雅典娜神庙出版社”引进版权并出版的。同时,书中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戏剧、芭蕾、木偶、雕塑等,1903年英国拍出了同名电影,1954年迪士尼拍出同名动画片。画家达利、草间弥生等都创作了画作。英美两国还成立了“刘易斯·卡罗尔协会”,出版专门的研究刊物,有关卡罗尔的书信、日记、评论等也相继问世。2010年,导演蒂姆·波顿执导3D真人秀《爱丽丝梦游仙境》,更是把爱丽丝热推向巅峰。
一百多年前的1906年12月,英国传教士Home先生在上海新天安教堂(原南苏州路107号),举办过一次介绍卡罗尔生平与作品的讲座,虽然听者主要是英国侨民,但却是“爱丽丝”故事首次在中国传播。之后的1916年,孙毓修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欧美小说丛谈》中,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卡罗尔和他的这部童话作品。5年后,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完成了这本书的翻译,译名为《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由商务印书馆于1922年1月初版,这是我国第一次以中文形式,向中国读者介绍《爱丽丝》,中译本问世至今已届百年了。赵元任在《译者序》中说此书“是一部给小孩子看的书,在英美两国里差不多没有小孩没有看过这书的”。他又说,在中国“这部书一向没有经翻译过,就我知道的,就是庄士敦曾经把它口译给他的学生宣统皇帝听过一遍。我相信这书的文学价值,比起莎士比亚最正经的书也比得上”。尽管当时白话文运动刚开始,赵元任决定做个试验,用白话文即语体文来译得更“得神”些,“本书翻译的法子是先看一句,想想这句的大意在中国话要怎么说,才说得自然,把这个写下来,再对对原文,再尽力照‘字字准译’的标准修改”。可见,在当时译此书并不轻松。周作人在当年3月12日的《晨报副镌》上,撰文推荐赵元任的译著,并称“卡罗尔这部书没有意义并不是无意义,他这著作是实在有哲学的意义的”。
赵元任(1892—1982)是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精通数学、物理、音乐,成为语言学家,有“中国汉语言之父”美誉。他为刘半农的诗《教我如何不想他》谱曲后不胫而走,广为传唱。他后来回忆说:“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这是我的处女作,由胡适命的书名。”有专家说赵译本是“一本值得后人认真研习的翻译典籍”。新文学史家陈子善教授在《〈阿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第一个中译本》中说:“赵元任译《爱丽丝》已经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它不但在早期白话文翻译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显示了一个优秀译本的生命力。”后来赵元任又译出第二部即《阿丽思漫游镜中世界》,迟至1969年在美国出版。国内的商务印书馆在1986年出版了两书合订本。
从上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此书在国内开始有不同译本,1933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徐应昶的节译本,1936年5月,启明书局出版何君莲的节译本。较有影响的是,1948年4月,范泉先生参考赵元任的译本,并作了缩写,由永祥印书馆列入“少年文学故事丛书”出版。范泉在《附记》中写道:“孩子的梦最是离奇古怪,但是这些梦里都有人生的影子。那种天真烂漫,把人生的西洋镜赤裸裸地拆穿的时候,孩子看了固然有趣,成人看了也觉得有哭笑不得的难受和快乐。难受的是那梦里的傻的真实,讽刺得淋漓尽致,正好碰上你的痛痒,叫你无话可说;快乐的是那梦里的疯得天真,每一件事情都是那么亲切,叫你看来爱不释手。《爱丽思梦游奇境记》便是这样的一部书”。在中国,“爱丽丝”开始广为人知。人们不仅普遍阅读,更有作家产生创作欲望,写下中国版的爱丽丝。沈从文写了长篇童话《阿丽思中国游记》,由新月书店在1928年12月出版,他在《后记》中写道:“因为我想写一点关于《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东西给我的妹妹看看,让她看了好到在穷病中的妈面前去说说,使老人开开心。”5年后,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在北新书局出版了《阿丽思小姐》,由赵景深作序,写的也是阿丽思在中国遇到的种种怪人和奇事。他后来回忆说:“早年我读过《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一个喜欢幻想、有点想象力的青年人,完全给这本书的艺术感染力感染了。”再后来,老舍于1944年出版了《小坡的生日》,他虽然没有在书名上打出“阿丽思”的旗号,但书中的内容,从形似到神似,处处有阿丽思的影子,读过《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人,读后都会心一笑。老舍留英多年,对卡罗尔不会陌生。出版家、翻译家赵家璧曾回忆说,13岁时见到《少年杂志》上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出版广告,迫切地请叔叔买来赵元任译本,又买来麦美伦袖珍原版,照着字典一句句攻读,从此对外国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可见,“阿丽思”确实击中了中国作家心底最深处的那一份童心。
新时期以来,国内爱丽丝的不同版本更多了。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出生于1927年的翻译家、诗人吴钧陶先生,在家里藏书中看到这两部“爱丽丝”的英文版原著,感到“我已年近古稀,读来还是兴味盎然”。他有意动手翻译,并向上海译文出版社填写《出版申请表》。不知是因为儿童读物,不属该社重点选题,还是时任总编辑叶麟鎏是他早年平明出版社同事,吴又是该社退休老编辑,就网开一面,大手一挥说:“你去译吧不用批了。”这样,吴钧陶花了两年多时间,将两部“爱丽丝”译出并在该社出版。真是叶总编的一句话,为吴钧陶日后带来了连连喜事。因为这本没有签过单一出版合同的儿童译著的出版,在读者中产生极大影响,从初版至今的二十余年中,全国先后有四十余家出版社找到译者,以“非专用版权”的形式,签署出版合同,总计为译者带来二十多万元的稿费收入。直到2020年,作家出版社的编辑朋友打算联系译者再版此书,却“踏破铁鞋无觅处”,苦于找不到译者而询于我,我说吴老是我的“忘年交”啊,说得编辑哈哈大笑:“贵人就在眼前了。”不久,精装本、全彩印的《爱丽丝漫游奇境》顺利问世。如今,“爱丽丝”来到中国整整一百年,她还将继续在中国“漫游”下去,受到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