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新力量

词过完意义的一生

■纳 兰

《花神的夜晚》为诗人李啸洋的首部诗集。诗集共分为“花神的节日”“火与暗”“春明之时”“七星夜”“尘世重负”“故乡之约”六辑。书中既有对时空地理的幽微观察,亦有对尘世生活的思考;既有对逝去时间的惋惜,亦有对故乡深沉的怀念。《星星》诗刊2017年度大学生诗人奖对李啸洋的授奖词写道:“李啸洋擅长用古典意象诠释外部经验,用典与节奏并举,自然意象与历史意象频繁纠缠。他用诗性视角,回答了碎片化时代,审美趣味如何承接历史、与古典合谋的问题。”授奖词中提到的“用古典意象诠释外部经验”等观点,在他的诗集《花神的夜晚》中,体现得十分充分。

除了古典意味,李啸洋的诗还有现代性的文本层次以及对语言本体论的着迷和一些依稀可辨的诗学思想的雏形。对李啸洋而言,“整个世界都是花迷人的语言”(《花神的节日》),语言是一种神圣的存在并缭绕出“乐的禅”(《布鲁斯》),诗不是工具化的语言,而是氤氲着芬芳的“迷人的语言”。因此,这种遵循着诗性思维所形成的诗性语言,它既是植物性的又是音乐性的,既是神性的又是哲学性的。李啸洋还涉足文艺评论,宽广的学术视野和跨学科的思维使他的诗歌能够独具一格,充满了辨识度。如《春花散空》一诗中:“活在词语的世界”,在另一首《小说家》的诗中:“词过完意义的一生”,他强调活在词的世界和“意义的一生”这是一种将主题符号化,并依从于一种理想的语言秩序。可以说,诗人在诗中建构着属于自己的灵性秩序。李啸洋既是诗人,又是电影学博士,这种复合的身份使他更懂得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的“灵韵的消失”的弊端以及思考如何应对语言的堕落的问题,他的诗歌优先思考图像与语言的关系,诗里产生“光和鸡尾酒一起融化”的奇妙化学反应,他有着自己的“观看之道”和“诗之思”。

面对着现实世界时,随之而来的就是图像和语言,也就是眼中所见转化成口中所说,诗就是这种转化过程中不曾散失的“能量晶体”。李啸洋擅长用一个动词,精确地呈现一种人与世界的复杂关系。在以《镶》为题的诗中,他写道:“镶,月亮用太阳镶。/一种性别往另一种性别上镶/偏见的花边用意义镶”,寥寥数语写出了人与人,人与事物的复杂关系。诗人用“镶”这个词,颠覆了人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主客关系,这意味着一方的缺失和另一方对这种缺失的补足,也是一种彼此容纳与合一。读他的诗,有种思的指引,他的诗就像是一个指示牌或一个存在的飞跃,比如《镶》中的这句“穿山甲死了,一条条命往新闻里镶”,难道这仅仅是一个穿山甲死亡的事实和新闻事件吗?他在诗呈现了一个活着的事物(穿山甲)变成了一个新闻中的僵死的符号,使我们警醒。

《石头经》中,我们再一次看到诗人对动词的偏爱,“世界用石头来加深自己/刻,凿,雕/在铁器里剃度,石头/方有了佛的肉身”,“刻,凿,雕”不仅仅是一个有力度的动词,而且也是石头获取意义和肉身的必然途径。如果说世界用石头来加深自己,那么石头是用“刻,凿,雕”来加深自己。《玉问》一诗,可以看作是《石头经》的姊妹篇,“挫、磨、雕、刻、抛/肉身方成。/其实,没有哪块玉/能挣脱刀斧。”同样是对几个动词的使用,同样是一个事物升华为另一种事物,动词似乎具有了提升事物属性的升华作用,用诗人《木雕》一诗的诗句来说就是“施以力,/刀刻唤出佛沉睡的波纹。”单个字词,在李啸洋这里发挥出最大的延伸义,比如《水曲柳》中说:“水各有活法:雨,井,河/一行水,活在与虚空的较量里”,雨,井,河,在他的诗中,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字面义,而是成了不同活法的隐喻,各自会在井的狭窄与河的宽阔之中,自我对照与省思。在《斧钺记》中的开头,他写道:“身体上路。出门或者出家,/被世界锻造。用火锻,用法锻,用血锻”,火,法,血,三个词,就是洗礼之火,启示的真理或救赎的宝血,就成了一种能够让肉身成道的催化剂或荣光之前的受难。

甚至,诗人直接以《火》为题,以“火焰里站定”来进一步加深对火的锻造这种方式的认同。不仅是动词和单个词的精确活用,他的诗中还有一些巧思,比如《甲骨爻》一诗中:“驱车回城,沿途的事物都在倒立:/冈地成了‘凶’地”,从倒立的角度,李啸洋发现了“冈地”与“凶地”之间的颠倒关系,这使我想到了美国普利策诗歌奖得主安妮·塞克斯顿的诗中,亦有“星星(star)倒着读为鼹鼠(rats)”的表达。这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一种对词的敏感和对事物之间隐喻关系的独到见解。

李啸洋以敬畏之姿来对待诗歌和词语,正如他在《领受》中所写:“用箴言领受你/用纯的东西领受你。”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在追寻一种本雅明所言的“纯语言”。他领受的不是具体的某种事物,而是一种启示性的真理,类似于光一样的神圣存在。“词”在李啸洋这里,既有通过“颠倒”来变换的意义,也有“词,变成一个人的反面”(《铅字》)的镜像作用,还有词的拟人化,“受过刑的词语垂在刀口”。《斧钺记》《铅字》两首诗,是可以放在一起来做比较性的阅读,二者之间有某种内在关联,前者提出“用火锻,用法锻,用血锻”,《铅字》一诗中正是“用火锻”的具体表现,即“胶泥上行走,一行铅字/受了火的刑罚,周身滚烫/词灌满了铅。意义,远在句行之外/草纸上,迈不开韵脚的字在跛行/像蹒跚的囚徒。”词与人交织在一起,经受着“火的刑罚”,是词在受难,亦是人在受难。诗人说,意义在句行之外,事实上,受难本身即意义。《铅字》一诗,可看作他对富有生命力和人性的词的怜恤,作为诗人,他觉得铅字“受了火的刑罚”,必然要求一种受难的意义和解放。

李啸洋是在“使用戒律和想象”(《无尽的回声》)来写诗,戒律使诗受限于社会秩序和道德秩序,而想象使他跨越边界,品尝到智识的欢乐。在《雪日听禅》一诗中就有“戒律和想象”的呈现,“戒。戒掉五脏六腑涌动的水/戒掉发皱的月亮”,这是戒;“把竹林摘来的箫声和雨丝/酿进经文里”,这是想象。经过了“火,法,血”的锻造,经过了“雨,井,河”的不同活法的选择,或者说经过了世俗的磨难与试炼,诗人在《空》这首诗里,呈现出一种空灵澄澈的境界,诗人用“似弓挂在没有箭的日子里”的诗句,来表达一种“能闲世人之所忙”的虚静状态,闲着的“弓”,既不射出箭,也不被射过来的箭所伤,正是一种“寂静围着,似羊水盈满子宫”的充盈之境。《空》这首诗, 使人联想到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自一九七九三月》中所写的:“我走到那白雪覆盖的岛屿。/荒野没有词。/空白之页向四面八方展开!”特朗斯特罗姆的空是一种“没有词”的荒野之空和“空白之页”之空,李啸洋的《空》从某种程度上也达到了宗教哲学里所谓的“受想行识”之空。

在世俗和祛魅盛行的时代,《花神的夜晚》这部诗集氤氲着神秘气息和花香,恰是一种“文化的返魅”和对神圣性缺失的救赎。“把语言的青筋理顺”(《早朝》),“肺充着血,/语言冒出黑色的子弹”(《月相》)等诗句,暗含着诗人对堕落语言的救赎策略,对“纯语言”的信仰。对李啸洋而言,诗有追忆之功效,“古代的地名,/我要用诗为你追忆”(《追忆》),不仅仅是对古代地名的追忆,而且还有对古代事物的追忆,“锈掉的遗产:簋、斝、罍、鼎。簋、盉。/古汉字失散的偏旁部首/躺在墓地里”,这种追忆就是一种词语意义上的对“锈掉的遗产”的清洗与修复。诗人“站在词的凌波上”,重建“河披着袈裟”诗意与复魅,他的词的世界因有“雪落在汉字的庙塔”(《柏拉图之夜》),而成为一个神圣的诗性世界。

2021-11-12 ■纳 兰 1 1 文艺报 content62415.html 1 词过完意义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