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多次强调要书写“人民”,指出:“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人民”是有血有肉的,是具有中国气质、中国精神的人。我是一名儿童文学作家,书写真实的中国少年,展现他们真实的形象,为他们发出真实的声音,是我的责任与神圣使命。
在我的眼中,儿童、青少年和大人们一样,有尊严,有独立人格。他们不是成人的附庸品。书写真实的少年,作家必须打破某些成年人的傲慢。可能有些少年柔弱,认知能力尚未发育完全,但这些不应该成为成人凌驾于他们之上的借口。对于孩子们来说,成人是他们所生活世界的“客人”,他们自己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在创作儿童文学时,作家的真诚是通往青少年心灵世界的通行证,只有谦卑、真诚的客人,才能获得主人的认可和真诚的接待,才能感知主人真实的悲欢,成为他们的伙伴,为他们说话。儿童文学应保持纯真、呵护想象力、体恤生命成长最初阶段的弱小与无助,并给予其安慰与鼓励。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是清浅而非肤浅、真诚而不矫情,有赤子之纯真。它的格调是轻灵、纯净而富有生命力的,犹如幽谷清泉般清澈澄净,既映照得出少年真实的模样,又容得下日月山川、星空浩渺的映像。儿童文学是联系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桥梁。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共通共情的活水,来自成人世界与孩童世界交汇之处——那个温柔、智慧的泉眼。
中国的少年,血脉里流淌着源自祖辈的热血,他们的基因里铭刻着中华民族记忆。“中华”,是融于他们骨血的生命底色。书写中国少年,倘若忽略甚至抹去他们生命中这厚重的底色,只书写呈现他们浮于表象的体肤,那么作家笔下的中国少年形象,必定是苍白而单薄的。书写中国的孩子,不仅要书写他们的体肤,更应触及他们的肌理、他们的心脉。儿童文学所触及的领域,理应拓宽至中国少年的生命深处,从他们的心脉搏动之源找寻创作灵感与创作激情。
儿童文学可以是有着“大气”与“中国气象”的文学。当中国的儿童文学能够容纳中国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之时,它便拥有了张力与生命力,它的内核将更加坚实,它的内涵将更加丰富、更具有生命力。在中华历史的天幕之上,一颗颗拥有中华傲骨与贵气的璀璨之星亘古闪耀。屈原、嵇康、文天祥、谭嗣同……他们是那么一群人,对生命与自由有着最深沉的爱与理解,在一生中执守内心的信仰,在风云际会处彰显人性的尊严。他们是那么一群人,有着一脉相承的中国热血与风骨,正气凛然、铁骨铮铮,用自己的凛凛傲骨与赤胆忠心,在中华凝重肃穆的历史幕布上,抹上一道道炽热而悲壮的血色。中华之美,亦美在山河壮阔。北国之庄重、南国之灵秀,山之巍峨、海之磅礴、河之汤汤,当它们与作家艺术家的心脉相融,便不再是没有温度的存在。它们拥有了温度与脉动,给予文艺家源源不断的灵感与激情。中华的文化博大精深,儿童文学创作要立中华之心、铸民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强调要“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这些话语,令人振奋。
作为一名新时代儿童文学作家,我当牢记初心使命,将心、情、思沉入养育我的中华大地与人民之中,从滋养我成长的故乡土壤中汲取创作灵感与素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儿童亲近,向经典靠近,向良善与光明致敬,用文学力量让中国少年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作者系福建作协青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