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一辈子为人民书写

□田 波

少年时我为了理想开始学习绘画,现在变成了一位电影工作者。如今40岁时导演了第一部院线电影《柳青》。在这漫长艰辛的学艺从艺历程中,我时常被电影之美、艺术之美、精神之美、自然之美深深地感动,并常生悲欣交集之情。令我深感慰藉的是,通过我的劳动,有机缘把我发现的这些美好的人、事、物用影像的方式呈现给世人。那些彪炳千秋的文人墨客深深滋养着我,远到屈原、李白、杜甫,近到鲁迅、柳青、路遥……他们才是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所讲的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的人。作为一名普通电影工作者,也许我倾尽一生的努力也未必有所成就,但我愿意以他们为榜样、目标,为之奋斗一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给了我莫大的鞭策与鼓励。这是光明又深刻的指导,为我们指明了文艺创作的方向和最高宗旨。

1942年5月23日前后,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激发了几代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诞生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作家柳青就是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最忠实的践行者,他用一生虔诚地书写了关中大地上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他关注劳苦大众的冷暖,关注他们的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点赞作家柳青,赞叹他接地气,和老百姓融为一体。柳青放下北京优渥的工作待遇,一头扎进长安县的皇甫村就是14年,历尽磨难,不忘初心,创作出一部经典的史诗巨著《创业史》。作家路遥尊称柳青是他的文学教父、人生导师。柳青这样的人民作家形象就成为我心目中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有力承载者,7年前,我就渴望把他的故事搬上大银幕。

2014年,当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稿后很受震撼,高屋建瓴的智慧指引着我们文艺发展的方向,又对当前文艺界存在的诸多乱象提出中肯批评,字字句句鼓励着我们沿着人民的道路,与人民共情,和人民一道前进,鼓励我们做有良知的艺术家。这令数年在故乡陕北民间乡野拍摄农民生存纪录电影的我们,感到无比振奋和激动。当总书记在大会上将人民作家柳青的创作道路和人民情怀作为当代文艺工作者学习的榜样时,我正在筹备电影《柳青》、四处碰壁的我们顿时信心大增。我相信柳青的人格魅力与对土地和人民深沉的爱,可以照亮当下的我们,启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助一把力。

历时6年,我们用柳青精神拍摄完成了电影《柳青》,我和整个团队历经坎坷和磨砺,把《柳青》搬上大银幕,于今年5月在全国公映。虽然影片在商业市场中遭遇美国大片的冲击,票房不佳,但是我们也收获了很多褒奖与称赞。坦白讲,我们不是追求票房去拍摄这部电影,而是进行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实践,拍一部良心电影,它也许不完美,但我们拿出最大努力和诚意,力求无愧于心。在这次文代会期间,电影《柳青》在央视电影频道黄金时间播出时,我听到总书记对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号召,他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这句话振聋发聩、直指我心。正如电影《柳青》的结尾处,饱经沧桑的人民作家柳青在病床上对着青年作家路遥说:“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也正是这句话激励着我坚守自己的信念,同时观照着柳青这位作家,最终完成了这部电影。

我粗浅的体悟是,一位能做到知行合一、坚守良知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一定不会差,如果是一位虚伪的人,哪怕他的作品眼下再红火热闹,迟早有一天人民也会抛弃他,那些只想着走捷径、逐虚名的人,最终只能是过眼云烟,今年娱乐圈频频因为德行失范而倒下的“明星”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我们应该珍惜当下宝贵的时光,用我们的一生去为人民书写生生不息的中国故事,用自己的镜头去关注人民的酸甜苦辣,了悟生活的本质,去追寻那艺术的至高境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我一生的宗旨,在银幕上塑造英雄人物的同时,也在生活中不断锤炼提升自己。脚踏实地地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作者系电影《柳青》编剧、导演)

2022-01-05 □田 波 1 1 文艺报 content63172.html 1 一辈子为人民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