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新作品

翠水蓝桥

□张 蕾

新年了,真想回千里之外的四川老家看看,看看那清澈的小河和河上的石桥,看看那青石板的街道,看看记忆中高悬于中堂的“翠水蓝桥”金字匾额。

我的老家在四川西南偏远山区里的古老小镇,小镇因周围有两座古坟而得名“双古”,所以老人们常自称“双古坟人”。小镇背靠着远近闻名的牛峰山,牛峰山的传说陪伴了我的整个童年。

我从小就生活在母亲的大家族里。因曾外祖父和大外公、外公都早早故去,留下了一个女多男少的大家庭,被街坊人称为“雷门女将”。大外婆一字不识,却能熟练地背出《女儿经》《百家姓》,讲述神话故事和民间趣闻轶事,她的《熊家婆》《菜花蛇》《三个女婿》《灶王爷》《逆子吃奶》是我们百听不厌的故事。每每写完作业,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缠着她讲故事,也由此得知了堂屋里那块“翠水蓝桥”匾额的来历。

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曾外祖母还怀着幺外公时,曾外祖父就去世了,临走时叮嘱自己的妻子“要带好娃”。幺外公刚出生不久,大外公也丢下才20多岁的大外婆撒手人寰了,去世前嘱咐大外婆“带好弟弟们”。几十年的风雨岁月,曾外祖母和大外婆这两个年龄相差不到10岁、目不识丁、裹着三寸金莲的女人一起支撑了风雨飘摇的家庭。到了40年代,时值曾外祖母六十大寿和幺外公迎娶幺外婆的大喜日子,雷氏族人们请来能工巧匠用金丝楠木精心制作了一块牌匾,上书“翠水蓝桥”四个镀金大字,敲锣打鼓送至家中,高悬中堂。从此,“翠水蓝桥”就伴随着祖孙几代,走过了80年的光阴。

“翠水蓝桥”四个字有何寓意?因为曾外祖父和大外公是两个流落于乡村僻壤的穷秀才和私塾先生,长年无私地给乡民们传授知识文化。族人乡邻借“翠水”的清澈明净,借喻雷氏家族的善良淳朴、正直无私、开明开化;借“蓝桥”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含义,夸赞家族传播中华文化的大功大德,“蓝桥”也是成语“尾生抱柱”里的那座桥,借此称赞曾外祖母和大外婆对爱情的忠贞坚守。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刚刚40岁的外公也辞世了。外婆强忍悲痛,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你们父亲在要读书,不在也要读书”,然后领着自己的婆婆、小叔、两个妯娌以及五个孩子艰难而又顽强地生活。幺外公在供销社担任文书,长年派驻外乡,很少回家。大外婆、外婆和幺外婆三个妯娌没有分家,手挽手、肩并肩顶起了一片天。粗活累活抢着干,粗粮菜粥一起吃。因为长期干家务浸泡凉水,她们的手都变形了。

四个勤劳坚强的女人,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族振兴的重担,倾其所有供五个孩子读书。等她们的下一代长大工作了,成家了,有孩子了,外婆们又承担起了照顾孙辈们的重任。她们把人生的美好年华都奉献给了孩子们和孙辈们,换来了雷家人丁兴旺、子女成才、家境繁荣的新景象。

再到后来,渐渐长大的大姨、妈妈等几姊妹,慢慢接过了养育家庭的重担。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身为雷家长女的大姨,16岁就去外地工作挣钱给弟弟妹妹交学费。妈妈身为二姐,读完师范当了教师,也拿钱出来供弟弟妹妹们读书。五姨和六姨上中学时,不幸赶上中学停办,身为教师的我爸妈就利用业余时间帮弟弟妹妹补习功课。因为学习没有落下,舅舅参军后当了文艺兵,转业后成了县里的干部;五姨到供销社上班了,而六姨考上了师范,也成为了人民教师。

孙辈们长大了,大外婆、外婆、幺外公和幺外婆更老了。于是几姊妹出钱、出力又出人,轮流扛起了照顾四位老人的担子。因为我们小家庭的子女较多,经济比较困难,在我们三姊妹参加工作前,舅舅姨妈们主动承担了父母应付的那份抚养费。我们的三位外婆都是高寿,大外婆享年94岁,外婆和幺婆享年84岁。

我们这些孙辈们也在全家人的关爱下长大。孙辈当中,大家从偏僻的双古考到了县城,从县城考到了省城,来到首都,或者走出国门。其中有了博士、硕士,有了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授,还有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和自主创业的企业家。我母亲还因为培养出了我们三个女大学生,被市妇联评为“好妈妈”。不善交际、从未出川的幺外公,在我成为雷氏家族第一位到外省求学的大学生后,主动跟着父亲坐了2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把我送到千里之外首都来上大学。从那之后,每一位考上大学的孙辈,不论远近,他都要亲自送到学校,一直到因病去世。没能把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月工资交到他手上,也成了我终身的遗憾。

我们这个大家庭,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五好家庭,每年大家齐聚一起的家庭春节联欢会,是留在我们心头最美好的回忆。如今,虽然大家族的成员已分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不能时常相聚,“翠水蓝桥”的匾额也因为意外损毁,但我们把家族的微信群起名为“翠水蓝桥”,用互联网技术架起了一座新的蓝桥,用它来记载一个普通中国家庭一个世纪以来所经历的艰辛与荣光,用它来将这美好的故事继续演绎,将优良的家风代代传承。

2022-01-12 □张 蕾 1 1 文艺报 content63280.html 1 翠水蓝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