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是不同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文化传承的载体,以其意蕴深长的定型化语句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被民众所喜爱。中华多民族谚语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数千年,不仅数量庞大,更是民间文化的宝藏,被称为“智慧的花朵”“生活的百科全书”。谚语源于生活,是人民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中集体创作、口口相传的一种民间文学体裁,也是语言宝库和民间文学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谚语既有民族共性,也有地方个性。不同地理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使各民族、各地区的谚语呈现百花齐放、绚丽多彩的局面。本文中的浙东谚语是指浙江宁波、舟山一带的地方韵语或短句,该地区谚语有着独特的江南韵味和深厚的人文积淀。一方面,在浓厚的浙东文化和独特的沿海环境塑造下,浙东谚语彰显浓郁的海洋文化情结;另一方面,浙东谚语以诙谐幽默的吴语方言体现大众语言特色,为浙东文化遗产积累了财富,也为中华谚语宝库增添了活力。
浙东谚语贴近生活反映沿海风俗情趣
地处东海海滨的宁波和舟山在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地地域相邻,方言相同,人文相近。东海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渔民们与海相伴,以海为生,在世代生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民俗民风,因而浙东人民对海洋的观察和认识细致入微,浙东方言中出现了一大批描述海洋环境和总结渔业捕捞规律的谚语。沿海渔民以海为田,靠海吃饭,在长期的海洋生产实践中,他们将有关海洋生产与生活民俗的规律总结在有关海风、海浪、海潮和渔捕等谚语中,例如“三月初二要记防,癞蛤蟆出洞有大暴”“九月初九重阳暴,海龙大王信带到”,“暴”是指突然而来的大风,不同的农历月份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风暴,因此关于“暴”的谚语凝结了历代渔民的经验和教训,对后人起到警示作用。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洋渔业是浙东沿海渔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因而有关看海、听海、养海和讨海的技巧和实践总结也就成为浙东谚语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莫看海上平如镜,要知海底万丈深”“上山靠健,落洋靠韧”等。从大海中捕捞的各类海产品不仅是渔民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更是渔民希望的寄托、幸福的所在。渔民从大海中获取财富,其中鱼是最普遍、最常见的海产品,他们熟悉鱼、赞美鱼,于是鱼就成了浙东谚语最重要最核心的元素。例如“三月黄鱼要出虫,四月乌贼背板红”“带鱼鱼头尖,生在海礁边;要想吃带鱼,还来浪岗面”等,该类谚语指出了鱼类捕捞的最佳位置以及吃鱼的诀窍和时节。“海”“渔”“鱼”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已融为难以分割的一体。总之,浓郁的海风情、渔民乐是浙东谚语的一大特征。
浙东谚语铿锵有力凸显吴语鲜明特色
浙东谚语不仅包罗万象,而且还具有诗的韵味,能体现当地方言之美,许多谚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些甚至能唤起人们的乡土情怀。谚语的地域性还体现在当地方言的使用上。浙东方言属吴语太湖片,既有吴语的共性,又呈现鲜明的个性特点。谚语必须要用地方方言读起来才有味道,用普通话读就会丢失韵味。宁波、舟山一带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入声,许多复韵母简化成了单韵母,读音短促直接,听起来有点“石骨铁硬”。每个地方的方言由不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构成,这种受当地语言影响而形成的谚语具有本土色彩。浙东谚语讲究押韵和对仗,大部分复式谚语上下句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句尾押韵,不仅体现韵律之美,还增强了谚语的音乐性,如“见识见识,弗见弗识”“巴结巴结,把牢季节”。“节奏”也是浙东谚语常用的技巧之一,谚语的节奏是利用语言的意群使句子读起来铿锵悦耳,抑扬顿挫。浙东谚语节奏鲜明,和谐匀称,如六言谚语“管其泥螺蟹酱”采用了二四式,七言谚语“蛳螺壳里做道场”呈现四三式。除此之外,浙东方言的其中一个特点是大量使用拟声词,读起来绘声绘色,生动有趣。重叠式也是浙东方言中一个重要的语法特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重叠形式和语法特征,如动词重叠“六行排排匀,一字插插直”“正月十四夜亮,乌贼摆摆样”,形容词重叠“应嘴剌剌响”“粗粗糙,牢牢靠”。动词重叠可表短时量少、可表持续或尝试,语气较舒缓。形容词的重叠多表示生动和夸张,语句带有情感色彩。浙东谚语在句法上多用类似“好Ⅹ弗Ⅹ”格式进行强调,如“鳓鱼好钻弗钻,鲳鱼好缩弗缩”“好省弗省,念佛送鲞”。动词拷贝也是浙东谚语很有特色的句式,如“打蛇打七寸”“讲话讲道理”中通过对动词“打”和“讲”的重复使用传递并强调了生活经验。再如,用“A做A”(A为形容词)结构表达转折语气,如“朋友好做好,发风落雨割自稻”表达好朋友之间未必能同甘共苦。
浙东谚语诙谐幽默蕴含民间集体智慧
作为人民群众智慧的积淀与结晶,有些谚语想象丰富、风趣幽默、表现力强,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幽默是智慧的体现,浙东谚语主要通过词句之间的相互矛盾或对立来获取诙谐幽默的效果,运用夸张、违反逻辑常理的手法缓解气氛,激励人心。如用“七老大船长,八主意”“三爹六主意”形容人多嘴杂,各有各的想法,没有统一的意见。按常识判断,三位父亲最多也只有三个主意,现在大家却发表了很多不同的意见,此处三、六借言其多,不在计数。看似不合常理的语言搭配让人觉得意味深长,增添了幽默感。再如,用“好省弗省,念佛送鲞”讽喻办事随意,凭感觉办事。俗话说“鸡来送米,虾来递泥”,给佛教徒送鱼鲞属于多此一举,自讨没趣。“好省弗省,咸鱼放生”拿腌制的咸鱼放生,不合逻辑,违背常理。宁波谚语善用夸大式描述表达幽默,“走路怕足煞蚂蚁”形容走路太小心翼翼,“苍蝇飞过打滑脱”调侃头发梳得很光滑,这类表达语气强烈,寓意深刻。同时,“运道来了推弗开,烤熟毛蟹爬进来”用戏谑的口吻形容运气一旦来到,想推也推不开。该句生动鲜活、诙谐有趣地描述好运到来。流行在浙东一带的“背单袖子揸落”“肚肠骨头笑断”等谚语因为运用夸张的手法而显得妙趣横生。当地居民还经常用熟悉的海洋生物如“鱼”“虾”“蟹”等为意象,利用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使得谚语起到知识传递或提醒警示作用。如“洞底沙蟹”“虾有虾路,蟹有蟹路”“沙蟹命,吃吃壮,爬爬瘦”等不胜枚举。
上世纪80年代编撰的《中国谚语集成·浙江卷》,选编了浙江各县市区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各类谚语,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宝库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民间谚语的消亡速度超出人们想象,很多年轻一代已经不能完整地说出当地流传的优秀谚语。2018年开始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编纂项目是新时代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工程,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民间谚语宝库将逐步呈现给世人,释放强大的生命力,展现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结晶。
(作者系宁波财经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