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书中写到,“伊玛堪”是“赫哲族独有的以赫哲语表现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世代传承。说唱内容包括赫哲族历史上的英雄故事、萨满求神、渔猎生活、风俗人情和爱情故事等,具有鲜明渔猎文化和地域特征。”
2021年12月13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6届常会”上,赫哲族“伊玛堪”与中国其他6个履约报告顺利通过。十年来,在赫哲族聚居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敖其镇,同江市八岔、街津口和饶河县四排村),学习赫哲语、恢复“伊玛堪”说唱成为赫哲族人的共同认知及迫切愿望。他们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学习赫哲语,经过十年的努力,一百多位20—50岁之间的赫哲人掌握了数量不少的赫哲语单词、伊玛堪片段,并能用简单的日常用语进行交流。在赫哲族聚集区,“伊玛堪”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仍然起着重要的黏合作用,无论举办何种形式的民间文化活动,都少不了伊玛堪表演。
赫哲族历史悠久、人口极少,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该族人口有5354人。赫哲族主要聚居于四个社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赫哲族村;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赫哲语整体上呈现极度衰变的趋势,局部范围内一小部分赫哲族的母语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这一现象与“伊玛堪”传习所和微信学习群的兴起,各种赫哲语材料的普及及赫哲语母语意识的增强有关。赫哲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严重濒危”的语言承载民族历史文化的典型遗存。
“伊玛堪”最早记录于凌纯声所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学界公认其中的14则故事为“伊玛堪”的散体叙事。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80年代开始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整理及21世纪初非物质文化遗产浪潮的席卷下,“伊玛堪”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其独特的说唱方式也引发了多方讨论。2006年,赫哲族“伊玛堪”与鄂伦春族“摩苏昆”、达斡尔族“乌钦”一起作为“曲艺”而非“民间文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依据现在所能见到的“伊玛堪”文本,伊玛堪可分“大唱”和“小唱”,“大唱”以说为主,侧重表现各种“莫日根(英雄)故事”和赫哲族人创世传说的长篇故事;“小唱”以唱为主,侧重表现渔猎生活、风俗人情和爱情故事等抒情性的短篇故事。“大唱”的调子相对单调,“葛德胜调”共有20种,“吴连贵调”共有5种,“尤树林调”1种,其他专用曲调5种。“小唱”主要指《白本出》《耶林出》《牡丹出》《恩并开》《苏苏》《匡格尔当》一类带有数段韵语的故事,既是作品的题名,又是各该故事所用的传统专曲专调名称。每一个调子都用于特定故事的讲述,《宾宾出》仅用在讲唱小蛇兄妹故事。马名超并不认同伊玛堪“大唱”以说为主,他认为“伊玛堪文学是以唱为主的带有英雄叙事诗性质的口头创作”。依据有二:吴进才讲唱的《安徒莫日根》(1957)忠实地保留了33个唱段,连故事的铺叙和交代都是以韵语形式出现的;葛德胜演唱的《满都莫日根》(1981.3)包括78个大小唱段,约占全部作品篇幅(韵文与散文总合)总量的三分之二。
“伊玛堪”“大唱”属于较为典型的“莫日根—阔力型”故事,依据《普林斯顿诗歌与诗学百科全书》2012年第4版“史诗词条”的界定,“莫日根—阔力故事型”“伊玛堪”符合“长篇叙事诗”“超凡的主人公”“历经磨难(个别业绩非凡)”“场景宏大(仅部分)”“风格崇高”等要素,是“原生”于赫哲族渔猎生活,杂糅神话、故事、传说等多种文类的“满—通古斯语族史诗带”中的“明珠”。
“伊玛堪”“大唱”反映部落头领与妖魔、恶神或外部入侵者之间的角斗冲突或部落与部落、部族与部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塑造莫日根、阔力、神灵、妖魔等艺术形象,反映了主人公的勇武精神和多重身份(既是英雄,又是首领和萨满),表现其部落时代特征和渔猎民族特征,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寄托了古代赫哲人的理想和愿望,体现了赫哲民族的心理素质和审美观念。“大唱”记载了赫哲族人的渔猎生活和礼仪、祭祀、婚丧等习俗,全面鲜活地展现了赫哲族社会状况、风土人情、道德规范等,是传承赫哲族语言的主要方式,较完整地保存了赫哲族的日常用语和一些祭神用的神歌神词,堪称其渔猎生活“口头百科全书”。
作为“口头百科全书”的“伊玛堪”自《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被记录后,《赫哲族》记录了《满根木莫日根》的片段;《黑龙江民间文学》《满语研究》《伊玛堪》(上下)《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叙事诗·赫哲族卷》等先后收入多部文本,《伊玛堪集成》更是集大成者,收入长篇“伊玛堪”14部,短篇34部。其中长篇“伊玛堪”主要为葛德胜演唱的赫哲人称为“开天辟地头一个英雄故事”的《希尔达鲁莫日根》及《满都莫日根》《香叟莫日根》《阿格第莫日根》《沙伦莫日根》《吴呼萨莫日根》,其他“伊玛堪乞玛发”讲唱的有《木都力莫日根》《马尔托莫日根》《坎特莫日根》《安徒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夏留秋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希特莫日根》。《集成》另收入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记录的19则故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史诗·黑龙江卷·伊玛堪分卷》(2019)选择了14部典型的“伊玛堪”文本。
值得庆幸的是,被赫哲族人称为“伊玛堪乞玛发”“伊玛堪”的歌手在其“伊玛堪”说唱被记录之时,他们的口述史也被跟踪调查,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2013年,考虑到尤金良讲唱的《希特莫日根》从内容、说唱表演到录音等各方面最为完整、清晰,赫哲语和说唱原声原貌保存得比较好,采录比较科学扎实等因素,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选定《希特莫日根》作为传习“伊玛堪”的统一教材,并特邀贾玉平、付占祥细心研究,反复考证,认真梳理和修订,编写辅导教材并录制由付占祥演示说唱的光盘。赫哲族相关社区的族众学习热情高涨,国家级非遗“赫哲族鱼皮服饰”代表性传承人尤文凤能完整说唱《希特莫日根》,葛玉霞、吴宝臣能唱其中大段,尤秀兰能唱第7—9部,其他省级传承人也都能唱伊玛堪片段。值得一提的是,吴彩云、尤俊生、尤秀云、尤文兰、吴宝臣还能讲唱《木竹林莫日根》,吴宝臣能唱《木杜力莫日根》片段,葛玉霞能唱其父亲葛德胜讲唱的名篇《希尔达鲁莫日根》。
“伊玛堪”是诞生于传统渔猎生活土壤的传统艺术,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渐次滋生出短篇英雄故事的枝蔓,后世也出现“伊玛堪”的仿作,但“伊玛堪”“大唱”的创作黄金时期已经逝去。国家级传承人吴明新根据“伊玛堪”调子创作的《日出一族》就是“仿作”,他的代表作还有《赫哲莫日根》《美丽的姑娘》《天河》《被遗忘了的网滩》《赫哲人翻身多亏了共产党和毛主席》,吴宝臣代表作品有《萨满神曲》《祝福歌》《我的家乡盖津》等。
在赫哲族社区,渔猎生活虽然得以保留,但已不是传承人的主要生活方式,与渔猎生活相关的鱼皮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除“伊玛堪”外,省级传承人还是演唱“嫁令阔”的能手,个别传承人能够“说胡力”,葛玉霞还是“萨满舞”省级传承人。从小跟着长辈钓鱼或做鱼皮衣裳,“伊玛堪”“嫁令阔”“说胡力”的说唱讲述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日常劳作,耳濡目染的民族文化浸润是他们能够成为传承人的主要原因。
当今通过微信群学习赫哲语,通过传习所学习“伊玛堪”讲唱,伊玛堪的传承已从家族传承走向社会传承。为了“伊玛堪”的未来,传承人的培养应与赫哲族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通过“伊玛堪”技艺安身立命。
文中提到的人名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特此补注:
1.赫哲族研究学者:凌纯声、马名超、刘忠波。
2.赫哲族伊玛堪第二代传承人:吴进才、葛德胜、尤金良。
3.赫哲族伊玛堪代表性国家级传承人:吴明新、吴宝臣。
4.伊玛堪说唱辅导教材《希特莫日根》翻译改编者:贾玉平、付占祥。
5.赫哲族伊玛堪代表性省级传承人:尤文凤、尤文兰、尤秀云、尤秀兰、吴彩云、葛玉霞。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史诗”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