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书香中国

一脉山峦 自成风景

——《月照小黑河》序言 □包明德

学者、作家陶长坤的散文集《月照小黑河》在作家出版社付梓出版,我作为老朋友首先表达欣悦与祝贺之情。

我与陶长坤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初,曾同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学人。他跨入内师大校门不久,我就调离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到内蒙古文联工作,后来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职。几十年中,虽天各一方,但不绝交际,遂成老友,相知甚深。陶长坤原籍山东,出生于黄河岸边一乡村,既具齐鲁大地之豪放,又有孔孟之乡之儒雅。他18岁离开故乡,辗转南北各地,或求学,或工作,最终研究生毕业后落脚内蒙古师范大学,在高校教书育人20余年。

陶长坤既是教授、学者,又是作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教学业绩突出,曾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授予的“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他科研成果丰硕,曾出版《论象征主义文学》《小说创作新论》等学术著作;他文学创作也成绩不菲,出版了《新文坛全传》三部曲和《静静的大运河》等四部长篇小说。最近十多年,他又呕心沥血于散文创作,结集出版了这本散文集。

我们为记忆而讲述。本散文集分“月照小黑河”“吊昭君墓”“梦断兴安”和“坐床观海记”四个章节。作者秉持强烈的文体创新精神,随记随忆,叙议相悬,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展开绚烂的人文画卷,呈现一道道亮丽风景。读来,让人在得到激情与美之感受的同时,收获知识的滋养与思想的启迪。

散文属于非虚构文学创作,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体。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历经唐宋时期的韩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与苏东坡,及至现当代的鲁迅、郁达夫、曹靖华、钱锺书、夏衍、吴伯箫和杨朔等大家的作品,散文文体界定的演化与净化之历程是渐进而缓慢的。其作为非虚构文学创作的一个类型,现实中理论相对匮乏,写作上缺少创新。“拥有强固文体意识的作家不少,但是对于这样一种文体进行拓展的并不多。”在散文集《月照小黑河》中,读者可以强烈感受到作者由文体自发向创作自觉、创意写作的转变与开拓。作者在创作中充分调动知识储备,挥洒文学才情,激活过往记忆;同时,倾心张扬审美主体的潜质与效能,使得瑰丽的想象与奇幻的神思交错叠映,从而大大拓展了作品的边界,使之臻于跌宕与辽远。例如:“只见小黑河河身宽阔,碧水盈盈;河上大桥飞架,气贯长虹;两岸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小黑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已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沿着浒栏徜徉,“像读一本缥缈神秘的书,像看一幅幽远朦胧的画,像听一支深邃迷离的月光曲”(《月照小黑河》)。再如,在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福,作者通过神思奇幻,细腻传神地表达了对莎翁的理解与赞颂。让人感动,使人陶醉,启人深思。

散文集《月照小黑河》还有一个显著特色,是充溢着浓郁的学理气韵。恩格斯在1870年《致保尔·恩斯特》的信中说:“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还有自己的性格以及首创精神。”在所谓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现今,在《月照小黑河》中荡漾的是民族特有的记忆、想象、智慧与情感,游走的是文化与学术的精魂。作者把乡愁与诗意的远方,把民族文化品格的张扬与世界文化视野的拓展等辩证统一关系,在作品中完美熨帖地做出把持与表达,从而使得在审美理想的抒发中,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人民性和现代性。在英国大地凭窗远眺,烟雨迷蒙中展现出一片锦绣原野,“绿得就像中国山西名酒竹叶青一样”。看到金灿灿、黄嫩嫩的油菜花,作者心头为之一振,又马上想到祖国的江南:“在祖国江南的原野上,不也正盛开着片片的油菜花么?”(《草地赞》)在游览康桥时,作者沉湎于两个传说。传说总是美好的,他为第一个传说欣喜,为第二个传说感到骄傲。“因为这大名鼎鼎的世界之桥在传说中竟是采用中国的技术建成的,是鲁班子孙再造的辉煌,作为中国一分子的我,怎能不为之扬眉吐气,油然而生自豪之情”(《再见了,康河》)!另外,每当他想到莎士比亚时,总会联想起曹雪芹。无论在莎士比亚故居前,还是在莎士比亚剧院里,“他们俩在我的灵府中,或联翩而至,或交错出现,像两颗璀璨的巨星与日月同辉,光耀苍穹”(《追寻莎翁的背影》)。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月照小黑河》贴近时代,契合心灵。这里有风景,慢慢欣赏吧!

(摘自《月照小黑河》,陶长坤著,作家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

2022-03-02 ——《月照小黑河》序言 □包明德 1 1 文艺报 content63824.html 1 一脉山峦 自成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