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亲书》是土家族青年作家向迅的新散文集,收录了六篇散文作品,或是回忆父亲的生前之事,或是回忆那些与父亲共同见证过的人与事。这是一本献给父亲的书,也是一封写给父亲的信。其中的情真意切,相信有父亲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我们写作的起点往往都是从身边之人开始的。刚学习写作文的时候,大家都写过“我的某某”这一句式的文章。而这个“某某”,多半就是自己的父亲母亲。写父母难吗?不难。小学生也会写。但要写出那个真实的父亲母亲,画出他们的眼睛和灵魂,却难于登天。以数学题作比,写自己的父母就像是一道“1+1=?”的论证题,看似简单,可往深处去,却又充满了意义的缠绕,原本简单的问题也就随之变得面目全非,即让最熟悉的,变成了最陌生的。我相信向迅在写作《与父亲书》的时候,一定会有某一个时刻的怀疑:我是否真正认识父亲?
这本书写作的对象当然是父亲。文学中的“审父”主题自古有之。自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到卡夫卡的“父亲即地狱”,父亲被儿子放在笔尖,剖析琢磨。但散文的“审父”又与小说的“审父”不同,如果说小说的“审父”是审视一个“抽象的父亲”,散文的“审父”则必须要去直视一个“具体的父亲”。这个“父亲”是跟自己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是现实中的一个完整的人,又是现实中自我的“一个部分”。因此,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既面临着审美原则的要求,也面临着伦理原则的约束。
审美原则和伦理原则并非始终冲突。当写到父亲的伟岸和智慧时,两个原则是并行不悖的;而一旦笔锋涉及父亲人生中的私密和不可言说之处时,作家如何权衡两个原则的冲突,则是一种考验。要写出亲近之人的脆弱,是需要莫大勇气的。尽管斯人已逝,可他的社会关系依然存在。伦理原则依然像不断生长的藤蔓,缠绕着作家的笔尖。在《与父亲书》中,向迅突破了这种束缚,他不仅写出了父亲的美好,也写出了父亲经历过的不堪。这是一位脾气有些暴躁的父亲,不善于表达,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同自己的妻子和自己的父母兄弟都相处得不太愉快。天南地北地打工,却总以失败告终。即便是作为一个失败者的父亲,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却也是勇猛强壮的。
第一篇散文《鼠疫之年》中,向迅写了一个瘟疫般的雨季。散不去的阴云、可怕的热浪和湿热环境中滋养出来的蛇蚁虫鼠。这几乎是所有南方夏天共有的体验,而向迅则将这种切肤之感以一种极有质感的语言娓娓道来。那么,父亲在这个瘟疫之年里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他是一名斗士。他为保护家庭的利益而战,也在蛇鼠骚扰孩子们时挺身而出。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父亲成了一家人的主心骨。在父亲即将外出打工赚钱时,向迅是这样写的:“三月的时候,父亲的身上长满了羽毛,还有一对巨大的翅膀。”这是一段充满了浪漫色彩的幻想文字,有着孩子般的天真。我相信,这羽毛和翅膀在年幼的“我”眼里,一定是雄鹰一般威武的羽翼。可是,父亲这次打工回来,却没有带回孩子们的学费。其中缘由,我们不得而知。后来,随着父亲一次次的铩羽而归,他身上的羽翼也渐渐消失不见了。父亲变回了原来的父亲——一个时而英勇、时而软弱的平凡人。
除了写下父亲的失意,向迅也写出了父亲的“秘密”。在第四篇散文《巴别塔》中,向迅写到了父亲母亲与何婶那些“不太体面”的龃龉。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父亲究竟有没有背叛母亲?这些谜团随着父亲的去世,再也无法说清。文章的结尾,“我”央求母亲寻找她和父亲当年的结婚证。“我”想看看父亲母亲年轻时的模样。然而,当年的结婚证上,是不需要粘贴结婚照的。那么,年轻时那个也曾有过理想的父亲的模样,也就成为了一片空白。
“这个世界对您而言,已经没有秘密。”这是插页中向迅写给父亲的亲笔信中的一句,也是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句。然而对于儿子而言,去往天堂的父亲本身,就是一个永远无法解答的谜。这种怅惘的情感,充斥着向迅对于父亲的回忆。他不甘心这些无解的秘密就此变成历史的尘埃,无人关心,无人问询,最后苍白地消失。所以他决定写下这些秘密,不是为了追问,而是为了纪念。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秘密的存在,才使父亲的形象得以完整,成为一个具体的人。
当我们在审视我们的父亲时,其实也是在审视我们自己。所以,散文中的“审父”,其难度在于作家能否面对自己的真实。当向迅诚实地记录父亲时,怀揣着一个散文家最真挚的诚意。当他写下那些与父亲相处的细节时,他不停地审视着彼时的自己。在第二篇散文《九月永存》中,向迅记录了自己陪同父亲等待化验结果时,顺便去动物园游玩的那段经历。在游玩过程中,他注意到父亲的老式手机内存不够而且像素极低。当时他完全可以把自己的高像素手机送给父亲,但这一闪而过的念头却没有抵过自己的私念。有些时候,正是这些一闪而过的念头所铸成的遗憾,会被反复想及,被反思,成为一个解不开的结。当父亲去世以后,向迅重新审视他的这段微妙的心理,这点微不可查的心思,被郑重地摆到日光下。于是,在重新审视父亲的一生时,向迅也完成了对自我的问询。
我相信,只要与自己的父亲有过共同生活经历的读者,都会从书中找到共鸣之处。这位平凡的父亲,有着他独一无二的地方,也有着一种普遍存在的“父性”,所以我们多多少少可以从他的身上,找到自己父亲的影子。向迅与他的父亲,是典型的“中国式父子”关系——一种沉默的爱,一种留有遗憾的爱。而在非虚构的文体中,书写这样复杂的情感与关系,会比虚构更具现实的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