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专题

人民史诗的艺术书写

□饶曙光

电视剧《人世间》是人民史诗的艺术书写,彰显了人民美学。对于这部剧,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百姓生活、百姓史诗,颇具人间烟火气。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认知、阐释什么是史诗、什么是人民史诗。在我看来,史诗不仅是对整个社会历史、社会生活的一种客观真实的呈现,它还包括一些非常重要的维度,首先要有人民立场。我们要有人民立场,既要有底层情怀即对弱者天然的、本能的同情和关怀,也要有价值观的建构、价值观的呈现。因为任何称得上史诗的作品,它不仅是对客观真实的反映,更有作家、艺术家主观情感的建构,包括他对社会的观察与反思、对人性的剖析,以及对人文理念、人文理想的表达,一个也不能少。史诗类电视剧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记忆的再现,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向观众呈现特定时期的历史社会文本,同时也是为向观众传递镌刻在历史中的社会价值和思想观念。因此,经由历史重现,向观众传递优秀、正确的社会价值和思想观念,是史诗类电视剧创作和生产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说,在这样一些维度上,原著小说《人世间》和电视剧《人世间》都达到了艺术化书写人民史诗的新高度、新境界,也是彰显人民美学的一个标志性作品,具有高峰品格的作品。

电视剧《人世间》力图用温暖现实主义的笔法来描写人生况味。事实上,小说可以表达个人感受甚至是私人情感,也可以有一些反思的、批判的色彩与意蕴。但是,影视作为大众文化一定是温暖现实主义的,或者积极,或者富有建设性,它最终还是要给人以希望。《人世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部“家庭剧”,主要人物关系以及主要戏份都是围绕周家来展开。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伦理文化,尤其是家庭伦理,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伦理文化尤其是家庭伦理有其自身的逻辑,如何与社会逻辑、现实逻辑达到自洽,很多创作者不自觉地走入过某种误区。一些作品在伦理化的逻辑中遮蔽掉很多现实苦难、缺陷,包括我们经常讲的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走向了某种美化乃至“神话”。我们要努力避免美化,更要努力避免“神话”。春节档大家评价很高的一部电影《奇迹·笨小孩》,最后所有人都成功了,“心灵鸡汤”的意味过于浓厚,也影响了观众的接受。常识告诉我们,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能够成功,这也是我们要坚持的一个基本的现实逻辑。事实上,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并不是人人都是“成功者”。在这方面,我们还应从伦理逻辑回到现实逻辑,包括马克思反复强调的,人类历史进步不能简单以伦理尺度加以衡量。

《人世间》脱离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包装的人生百态,尽管略带苦涩,但这实际上才是普罗大众人生境遇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式家庭50年变迁沉浮的生活史诗。正是通过这种对现实逻辑的坚守,呈现出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底层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悲喜交加,实现了与最大层面观众的深层次共情与共鸣。

电影、电视剧制作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一定要依靠团队力量、依靠工匠精神,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出现短板。我也特别注意到,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一直都在强调真实、强调细节。力图高度真实还原年代氛围与历史场景,精益求精。包括整个演员和后期团队,共同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完成了这样一部具有高峰品格的作品。

事实上,影视作为系统工程不能出现任何短板,不能出现“木桶效应”,出现一个短板,“木桶效应”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导致作品品质和质量的下降。

我对周蓉去贵州整个画面的呈现还不太满意,过于山清水秀。在上世纪60年代末,那里还没有如此漂亮的山水。包括三线建设,那个年代三线建设的景观也没有剧中呈现的那么美。或许,现在已经找不到当年的历史景观了,想要完整、真实的呈现那样一个历史景观成本太高。无论如何,如果我们再进一步严格要求,不放掉任何一个历史细节,就更能彰显出艺术真实的力量、美学的力量了。

(作者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2022-03-04 □饶曙光 1 1 文艺报 content63859.html 1 人民史诗的艺术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