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人世间》自播出以来,反响热烈。该剧的成功,显示出从优秀文学作品改编为电视剧的诸多经验,十分值得梳理分析。
播出状况与观众接受 《人世间》自播出以来,在CCTV1的收视指标呈现活跃上升趋势,每周的平均到达率、忠实度和收视率均位列黄金时段电视剧单频道收视指标第一,至播出第四周(即2月12日-2月18日),回看用户规模也位列黄金时段电视剧第一,取得了优异的收视口碑。爱奇艺作为《人世间》的网络独播平台,据猫眼数据显示,热度值整体上呈现攀升趋势,历史最高热度超过9639。目前位于爱奇艺剧集热度总榜第十位,在爱奇艺有史以来播出的现实题材剧中位列第五。预计在全剧大结局播出前后,这一数据还会进一步推向新高。
在观众分布上,观看《人世间》的用户男女比约为3:7;地区分布以北京市占比最高,其次为江苏省和山东省;年龄分布上,18-24岁和25-29岁的年轻群体人数占比最高,但30岁以上的用户TGI(目标群体指数)超过100,相对而言更吸引30岁以上用户群体的持久关注。同时,观众普遍对于《人世间》中呈现出的真实感、烟火气、催泪点、演员们精湛的演技等话题的讨论度较高。
从原著到改编:见证优秀现实主义创作的力量 围绕电视剧创作质量的提升策略,需要全流程、各环节系统性的整体提升,每一个环节都要保持较高水准,需杜绝木桶的短板效应。其中重中之重即是编剧环节。优秀原创剧本之外,改编创作一直以来都是提升电视剧创作质量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网文IP改编获得大发展,为剧集题材类型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与新引擎,也出现了一批优秀改编作品如《欢乐颂》《都挺好》《大江大河》等。但同时,由于媒介资本狂潮非理性的裹挟,网文IP热在扩展了影视剧改编母本来源的同时,也极大窄化了影视改编对优秀严肃文学母本的选择,“可选项”一度似乎只有网文IP了。同时,或者因为有些网文的品质原本不高,改编创作短时间一窝蜂,改编创作缺乏对IP的辨识与严格遴选,造成改编的剧集品质不高;或者因为改编准备不足、创作制作团队素质不高、粗制滥造,因此也浪费消耗了一定数量的优质IP资源。
基于此种情况,笔者认为,需要注重从严肃文学母本中汲取鲜活营养、厚重骨血与精神钙质,提高电视剧精英思考的权重,特别应加强对优秀现实题材文学母本的改编。应该说这也是影视创作界有识之士们的共识。事实上,梁晓声等一批优秀作家的文学创作对电视剧的滋养由来已久,作家梁晓声的小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有《雪城》《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等先后被搬上荧屏。新世纪前后,从《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平凡的世界》到较近的《西京故事》《装台》再到今天的《人世间》,无一例外都改编自优秀小说,并受到观众们的喜爱。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写普通百姓生活的现实主义精品可以使电视剧超越某些网文IP精神内涵稀薄的先天不足,也避免了某些严肃文学创作过于注重形式探索、缺乏对普通人生活的真切观照或是比较突出的个人化表达等诸多局限,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具体践行。
超越“忠实论”与“创造论”的适度改编 该剧的编、导、演十分成功。编剧王海鸰对原作的精神内核保持了忠实的承接与传达。改编创作中超越了早期一味忠实于原著的“忠实论”原则,也没有完全偏向影视优长的所谓“创造论”,而是综合了这两个改编原则的优长,打造出一部兼顾二者、分寸适度的改编力作。
在精神内蕴的把握上,电视剧以滚烫的人间真情回望历史、记录时代、为百姓立传,表现了近50年的时代之变、百姓命运沉浮,完成了梁晓声所说的“做时代的书记员”的艺术使命,也体现着作家近似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那种既宏大又朴素的创作抱负。
电视剧史其实一直有为百姓立传的优秀传统,先后推出过一批写百姓生活的优秀现实主义原创剧本和改编剧集。《人世间》的题材定位聚焦东北普通劳动者家庭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接续了这一传统,但在表现内容上又实现了极大超越,故事同时辐射到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商人等百态人生,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越,东北、贵州、北京、海外共同建构起恢宏的世界视野,也让笔底波澜更加激荡。
众所周知,2010年以来,家庭剧的影响力远不如以都市年轻白领、金领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都市情感剧。表现内容实际上总是关涉着创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立场,这部剧的成功正是因为作者饱含深情地抒写了更广大的普通人生活,表现他们对家人、朋友、爱人的深情以及普通人对生活的热望与坚守,更深切地传达着创作者的悲悯情怀。《人世间》更饱含着创作者对复杂生活的敏锐洞察,写出了生活的丰饶与人性的多面乃至暗影,而不是采用对生活简单化、二元对立的模式化书写,这些因素都为作品取得巨大反响奠定了基础。
影像改编的还原与增色 改编创作通过影像真实还原了光字片街区的年代质感和生活实感,精彩到位的人物表演对人物形象、表情、动作、声口儿、个性、气质的准确到位的演绎,音乐、歌曲为该剧增色不少。如剧中周父周母前后脚去世,雷佳演唱的歌曲与音画蒙太奇有着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加强了情感冲击力。
与影视剧相比,文字叙述更依赖读者的艺术想象力,作家往往有着更自由的表达。如朱光潜先生的分析,越是抽象的艺术如文学在表达上每每更直接。改编总是涉及媒介转换、文化缝合与审查管理等多方面问题,影视剧创作因为更具象、表达更直观,在艺术表现上则需要更为收束、节制,很难像文字表达那么犀利直接。
当然,《人世间》的改编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是由电视剧作为大众艺术的文化构成与特征所决定的。电视剧追求戏剧性,严肃文学更注重思想性。改编剧集以秉昆与郑娟的爱情为主线,使情节更为集中,加强了戏剧性,改编删繁就简,但压缩精简了支线叙述,部分情节的舍弃使剧集难以达到原著的丰厚,精神思考与深度多少有些折损。其次,改编对有些人物命运向温暖的、理想主义方向拉拽,也是当下温暖现实主义创作的一种总体要求。剧中有些情节的改编效果较好,比如对秉义患病、冬梅改嫁的改编;但有些情节的改编则显得过于理想化。
总的来看,《人世间》作为2022年当仁不让的优秀爆款剧,以及一个需要深入分析的文化现象,提供了文学与影视强强联合、改编创作全流程贯穿的成功经验:电视剧以优秀获奖小说为改编母本,对普通人的生活加以深刻体察与观照,深刻揭示生活的复杂性与人性多面性,赋予电视剧以深厚的精神蕴涵与艺术水准;改编导表演二三度创作以深厚的生活实感与充满年代质感的视听造型为原作增色、赋能,由此共同成就了作品的平民史诗风格,树立了电视剧现实主义创作的美学新标杆。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