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中国历代诗歌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用优雅的诗词艺术来表达情感。数千年的诗歌创造,积累了丰富遗产。诗经、楚辞、汉魏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一个个中华诗歌艺术的高峰,风景秀丽,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前往“攀登”,而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将新元素的旗帜插在高峰上,锦上添花,踵事增华。
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大体可以这样分析:当今对古代诗歌经典的研究、阐释、诵读、学习与运用,是“照着说”,是“盘活存量”,可以看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工作;而当代诗词创作与研究、传播运用,则是“接着写”,是“扩大增量”,可以看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当然,这两方面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间是“互文”的关系。在这里只是为了言说的方便,进行大概的划分。
历代经典诗歌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古代诗歌经典的传承,需要一代代读者予以解读,赋予诗美以时代的新意,获得常读常新的效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治学三境界的总结,就是通过对古代词的解读而进行再创作,从而使诗词获得创造性转化的典型例证。古代诗歌经典经历代传诵,融入血脉,化为基因,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这要求我们把古老诗词和当下生活结合,达到创造性转化的目的。
学校对传承传统诗词文化起基础性作用。近年来,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古诗词的数量明显增加。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以多种方式传承中华诗词文化。比如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实施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已连续举办多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取得较好的反响。高校举办诗词创作教育与校园诗歌征集活动,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全国性、地区性以及高校内活动,犹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一派繁荣景象。比如,上海大学诗词创作研讨与学生诗词吟诵歌舞会演活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诗歌专场系列活动等。还有中华诗词学会组织成立高校诗词工作委员会,开展高校诗词发展工作。这些都有助于诗词工作的发展。
古代经典诗词借助现代电视、网络传播媒介走向广大受众,丰富的文化视听节目演绎诗词经典,由此我国古典诗词热持续升温,这是当今对传统诗词文化创造性转化做得成功的经典例证。“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中华好诗词”等文化节目,一次次燃起社会品读诗词经典的热情。这些都是对传统诗词文化盘活存量以丰富当代文化建设的创造性转化的工作。
在继承和传播好诗词经典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当代诗词创作与研究工作。2011年成立的中华诗词研究院,对促进诗词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比如,连续多年来组织诗词专家开展现当代诗词研究,出版每年一卷的《中华诗词发展报告》和《中华诗词研究》(文集);相继出版了“中华诗词研究丛刊”“中华诗词普及丛书”和《当代诗词名家作品精选》等。此外,开展线上线下系列活动并出版相关诗词集,如《“毕业季·诗歌季”作品选》系引导高校校园诗词发展的结晶,《古今清明诗词选》《古今重阳诗词选》是引导节日文化回归并以中华诗词表达优雅情怀的成果。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组织遴选100年来诗歌(包括旧体诗词、新体诗歌和歌词),编成图文并茂的《放声歌唱:诗颂百年伟业》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诗刊》虽然以发表当代新诗为主,但自1957年创刊就一直坚持开办旧体诗专栏,近几年又有《中华辞赋》归于旗下,旧体诗赋比重大大加强。2019年为庆贺新中国七十华诞与中国书籍出版社联合选编出版《诗咏新中国——〈诗刊〉历年作品选》就是将旧体诗与新诗分类合编一册,表现出新旧两种诗体并驾齐驱的新面貌。《诗刊》社近几年来融媒体建设取得显著发展,特别是强大的中国诗歌网归其麾下,纸媒网络并驾,新诗旧体齐飞。
中华诗词学会积极组织当代诗词创作与传播活动。如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诗词学会组织诗词名家分题创作,写出反映100年来党史人物、事件、纪念地等的诗词,按时段汇编成大型政治抒情诗词集《百年诗颂》。“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由中国出版集团中华书局发起,与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词学会、中国移动共同举办,利用当今移动互联网的先进手段进行征集稿件与遴选稿件,组织专家评奖,并出版获奖作品集。该活动两年一届,已举办五届。北京恭王府博物馆每年举办一次“海棠雅集”诗词创作活动,已举办十多年。
全国各地诗词界积极开展诗词创作活动。如湖北成立聂绀弩诗词研究基金会,编选关于诗词曲赋的系列出版物;浙江推出“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和瓯江山水诗路等文化带。这不仅是对古代诗歌文化的发掘利用,更有现当代诗词的新内容为传统诗词“扩大增量”。
就传统诗词文化的“双创”而言,广大诗人应当从历代诗词以及中外相关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积累创作经验,正确认识诗人修为与诗作质量的关系,积极把握继承传统与抒写时代的关系,妥善处理诗词写景抒情与叙事论理的关系,在诗歌意象、语言、格律、风格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创作出意新、语工、情真、味厚的好作品。
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为当代诗词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举例来说,古代有着山水田园诗的传统,而当下有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火热实践,如何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推出新时代的生态主题诗词作品,是我们可以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可以诗词为主线,把乡村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山水结合起来,寓诗教于文旅,发展诗词游学,让诗词与地理、历史、文创等相互激发、相互融合,推动美丽乡村的持续发展。
当代诗词的创作要实现精品化,就应当继承、吸取历代诗词创作经验与元素,吸收古今中外诗歌营养,遵循艺术规律、讲究技术规则,由此进行新的创造;就是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创作出记录时代、抒写人民、歌颂祖国、礼赞英雄的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让新时代诗歌新高峰在神州广袤的雄厚的诗歌高原上拔地而起,巍巍耸立。这不仅是延续数千年诗国文脉的需要,也是在新时代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自信的需要。
(作者系中国书籍出版社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