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人民”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是“导航仪”,也是“加油站”。新时代文学的字句篇章,关联着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要兑现为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更好满足。
人民,是呼唤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起因所在。发展要“质量高”,原因是社会有需求,人民有呼唤。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也是文学表现的主体,中国革命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的初心就是人民至上。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新时代文学必须深刻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努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是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的逻辑起点。只有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回应了人民的期待,新时代文学的“人民立场”“人民本位”,才能真正算是贯彻到行动中、落实在笔头上。为此,新时代文学要以新的方式、新的样貌、新的思路、新的格局,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人民,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人民,是推进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文艺创作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要与人民想在一起、过在一起,才能把人民写活、把人心聚拢。今天,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方式、情感方式,乃至“人民”这一概念自身的内涵与结构,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伴随着时代发展,“人民”这座古老的文学富矿中,正浮现出新的矿脉,甚至化合出新的元素。这是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契机与动力。人民正创造着历史,正创造着新鲜活跃的时代生活。只要心系人民、扎根人民,我们就会发现,人民正在为文学发展的快车提供着动能强劲的“新能源”。
人民,是实现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旨归所在。文艺需要人民,人民也需要文艺。新时代文学不仅要倾力书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要进一步激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力地凝聚时代力量、鼓舞人民精神。新时代文学的发展质量是不是“高”,必须要看人民的评判、人民的口碑,要看文学是不是真正凝聚了人民、启发了人民、鼓舞了人民。所谓“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侧重作家创作的“输出质量”,另一方面,还关注人民阅读的“接收质量”,服务人民的“效应质量”。我们一再强调,要开拓和延伸文学的价值、实现新时代文学的“破圈”和“跨界”传播,要让“纯文学”更“纯”、“大文学”更“大”。说到底,就是为了让新时代文学更好地走进人民、服务人民、作用于人民,不断激励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这是新时代文学的使命,更是新时代文学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