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新力量

■蒋成浩

观看之道:谁定义了我们的审美文化?

2021年11月,河南卫视与B站联合制作了一档舞蹈类综艺节目《舞千年》,陆续推出了《相和歌》《孔子》《火》《扶摇直上》《关公》等舞蹈节目,凭借精良的制作与创新的形式,一时备受好评。河南卫视近年来深耕传统文化,依托现代互联网媒介,营造了具有中国元素的“古风”审美文化。与此同时,另一起“文化事件”却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迪奥公司在上海举办了《迪奥与艺术》的展览,摄影家陈漫的《傲慢的矜持》成为争议的焦点。照片中一位女模特戴着清朝头饰,头发油腻,妆容暗黑,手指戴着慈禧式的长护甲,这幅作品迎合了西方中心观视角下对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因而引起网友的不满。两起文化事件,影响截然相反。在看与被看、凝视与被凝视之间,是什么力量定义了我们的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是1980年代以来引进的美学与文化研究中的概念,简言之,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反映着日常生活领域审美与文化消费之间的互渗状况。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审美文化的建构、流变往往与社会格局的变动相关,它是多重合力作用的结果。近代以来中国的审美文化经历了四个重要的阶段,表现为四个历史节点,分别是鸦片战争、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每个阶段的审美文化形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标识。

关于审美文化的定义权,一言以蔽之,就是指是谁决定性地界定了审美文化的性质、主导了审美文化的标准和方向,这个问题必须放入历史与当下的坐标中考量。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再也无法继续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国被迫打开门户,五口通商。在中西对峙的政治格局中,西学日炽,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地随列强入侵与国内洋务运动而流入中国。1884年,上海《点石斋画报》创刊,吴友如担任绘画主力,发行甚广,在上海报界影响很大。《点石斋画报》是中西文化交汇互通的缩影,西方社会的日常生活与文化场景不再只是书中的文字叙述,而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呈现:如对西方“热气球”实验、摩天大楼、消火队的“西洋镜”报道,在当时可谓大开眼界。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以西方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造成了持续且深入的社会及审美文化的影响。

商业资本是形塑审美文化的重要因素,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舞台。商业与贸易的繁荣加速了现代都市空间的形成,西方审美文化也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主导话语形态。上海摩登的现代生活表征为林立的西式建筑、霓虹闪烁的咖啡馆与酒吧、便捷的无轨电车、竞技的跑马场、浪漫的都市公园,资本市场左右着市民与知识阶层的日常生活。晚清到中华民国,中国的审美文化呈现出传统审美式微、西式审美逐渐成为精英文化的趋势。但也应该看到,审美文化是复杂力量作用的结果,对于不同社会群体,审美文化的表征是迥异的。

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引导是造就审美文化的关键力量,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初级建设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审美文化也趋向于单一。民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及娱乐各方面,都具有高度的意识形态性。19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化经济的确立,中国走上了经济腾飞的道路,物质财富急速聚集,社会文化也开始走向多元化。一方面,中国走向市场化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审美文化也形成了新的形态:内与外的联动,中与西的融合建构起一幅多彩的文化图景。另一方面,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始终都是不断博弈的过程,审美文化的定义权也渗透着各种权力的较量。

如何走出西方中心观与西方文化霸权对中国文化的“他者”定义,并在开放多元的格局中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创造具有深刻普世性的文化形态,是当代中国审美文化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当今社会,“现代性”不言自明地成为审美文化的标准,它表征在审美文化的民主化、大众化、多元化、消费性等诸多方面。

布莱希特曾说过:“越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人们越对它缺乏思考。”应该看到,审美文化的定义权交织着权力之间的博弈,更受限于资本与意识形态的引导。审美文化是社会与文化链条中的特殊形态,它是多重合力作用的结果。在消费主义语境下,我们进入了文化批量生产与机械复制的时代,审美文化也早已被纳入生产与消费的环节,具有符号化、狂欢化的特征。面对审美文化的芜杂面貌,我们必须保持批判性的审慎态度,适时适度地对文化资本进行弹性调控,在开放、多元、宽容的格局中形塑属于中国的“现代性”审美文化。

(作者系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史、当代审美文化)

2022-03-21 ■蒋成浩 1 1 文艺报 content64071.html 1 观看之道:谁定义了我们的审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