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一批优秀的“85后”青年批评家和研究者为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的领域带来一种生气勃勃的文学气象,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刘杨博士是其中的一位。文学史研究出身的刘杨,曾参编过《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终极关怀——文学深层精神价值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等。他近几年进入文学批评,以史料学的文学史视野,颇具才思和清新刚健的文风,写就的一批文论在《文学评论》《中国文学批评》《小说评论》等发表,其中有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凭着这些成绩,刘杨在文坛初露头角,并入选浙江作协“新荷计划人才库”,出版《经典新释与当代批评》。
读刘杨的《经典新释与当代批评》,发现他有自觉的文学审美逻辑,有自己的批评地图、研究对象,以及他的才情和明敏。他的文学批评以文学史为视野,以审美为中心,警觉于技术化、工具化的学术生产体制,内心有着比他论述的研究对象更高的文学标准与准则。他既活跃在文学现场批评,也尝试将当代重要作品置身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思潮的架构内予以关注,这些文学经典化的努力,显示了青年学者刘杨的学术视野与雄心;同时,他还敏锐捕捉全媒体时代一些网红的文艺现象进行深入解读和批评,剖开现象,把问题引向文艺内部并加以拷问,有着真正的问题意识和批评精神,为个人的文艺批评实践开拓了多方位、多角度的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显示了年轻批评家不俗的批评向度。
当代文学的“历史化”和“史料化”是这些年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潮流,刘杨的文章正是以史料为基础,并以自己的艺术知觉将这一基础激活,从而产生富有活力的问题意识。如《如何深化十七年文学研究》《当代文学私人性文献史料刍议》《个人认知与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中的历史观问题——以周扬、丁玲为中心》等等,即是以史料学的文学史视野,占有大量丰富的史料并得当地使用和剪裁,而且,他还把批评旨趣指向影视动漫和新媒介的历史文化含义,从而拓展为社会热点的文化批评,如其被《新华文摘》转载的《国产动画电影为何被幼稚化?》《“灰姑娘”故事的当代诉求——东亚文化圈中同类偶像剧的文化意义》等,《经典新释与当代批评》第四章对粉丝经济、第五章的跨媒介文艺批评,都源于他对全媒体时代一些文艺现象的观察、捕捉、表达、描摹,在深入解读中,既肯定科幻写作、网络文学、影视偶像故事、国产动漫的开拓意义和拥有广泛受众,同时直击其创作困境和审美意识的社会学化。比如他对电影《黄金时代》史料学的反思,以及“民国想象”需要警惕的文化症候等等审美上的问题意识,文学批评格调的庸俗化现象予以批评,阐析其社会文化根源。史料研究的年轻人刘杨进入文学现场,感受到现时批评的勃勃生机,感受到文艺批评的使命感和个人担当,也感受到挑战性和诱惑力。
《经典新释与当代批评》以“浙江新文学观察、文学史经典新释、名家新作品批评、新人新现象批评、跨媒介文艺批评”五章结构全书,各章节步步扎实,刘杨把自己日常的研究和文论也化入其中。本书不仅有经典化努力的经典新释,还有对同时代人的批评(如新人新现象),更有对浙江文学的关注和批评。
当然,作者立足于本土文学的批评,也是以文学史视野和理论思辨逻辑为批评向度的。他认为199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审美同质化,而小说其实是异质同构的,致使审美同质化和作家自我重复的是问题意识的趋同性。为此,他披沙沥金地选取那些珍惜笔墨、不浮躁并富有个性的作家作品。他从鲁迅《狂人日记》入手,到郁达夫“焦虑的美与美的化解”、茅盾的《子夜》,再到近期的钟求是。面对当代小说的审美疲劳,他说:“正是在这样的文学史背景下,钟求是在体量不大的小说创作中,凭借他的认真、细腻和对情感、人性的一念执着,用越轨但又真实到能触动人心的情节,刻画出一系列在历史与现实中左冲右突的人物。”他深入钟求是的小说文本,细读其中现实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最后期待钟求是“带着更为丰富的处理日常生活经验,以及更为成熟的对生命、情感的思考返回昆城那个叙事根据地,写出直面生命的隐痛而更深沉、更精致的小说”,这令我们触摸到刘杨的文学评论所具有的“史论”气质,也使得他现实性、当下性的文学批评获得一定的学术理论形态和思想批评色彩。对于年轻的充满野心和才气的刘杨来说,现实的文学锋芒有了文学史论的支持,文学批评就会具备更强大的文化思想论述的涵盖性和穿透力,而不仅仅局限于文艺的个别现象范畴。
还值得一提的是,刘杨的批评不是“刑天舞干戚”地锋芒毕露,而是尽量靠翔实的材料、细密的说理培植起自己的论点。在浮躁的当下,尤其批评也同质化的文坛,刘杨的这种批评面向就显得格外可贵。他追求自己的经典新释与当代批评“以审美为中心,将阶级、国家、民族、社会、人性等都纳入审美分析中,分析作家的思想在审美中如何出场,并给予审美评价”。可见,他的批评向度与格局已经打开,期待他在文艺批评上的自我和坚持,更为生动和纵深,也更有力量,因为当下正是刘杨作为的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