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社会各方面都面临着深刻变革的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变革让百姓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他们纷纷搬进城里,或者他们的生活所在地由乡村摇身变为城镇。于是,村庄或消逝,或涅槃重生,总之,村庄不再成为村庄,而居住在此地的人们如蒲公英般飘散,或主动或被动地转变着他们曾经固守的、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为追寻更好的生活喜怒哀乐着。
然而,物质的富足却难以抵消心灵的凌空蹈虚,儿时最为熟悉的种种,只能暂存于记忆的深处,精神世界的坍塌与匮乏成为变本加厉的现实。我想,张文治一定对此有非同一般的感触,《重构的村庄》这本书就是她的一次全力的找寻与回归,在对逝去的故乡不断地张望、回头与眷顾中,张文志打开自己全部的记忆,用隽永的文字,试图重构她已然荒芜在杂草与树丛中的家园与故乡。这无疑是一次诚意的写作,说是一场重构,其实也是对故乡的祭奠,对自我的交代,对精神的反哺与洗礼。
于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温暖和善的前山外婆,看到了绣花姑娘的恬淡娴静,小姑姑多舛的命运人生,也看到了剃头老滥的豁达与宽和。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亲戚间的隔阂、敌视乃至谩骂,以及时过境迁后的和解。我们感受着“我”第一次卖甘蔗时的屈辱与委屈、多年以后漂泊在大城市的失落与抑郁。我们体味着故乡带给作家的种种回忆,那回忆不论美丑喜悲,此一刻都葆有着一丝淡淡的甜,它滋养着作家,源源不断地为她输送着精神的力量,似乎永无止歇。这力量看不清摸不着,说不清亦道不明,但它就在那里,确定无疑。
张文志一旦踏上故乡的土地,即便当年生机勃勃的村庄早已被荒草淹没,然而对于作家来说,她依然能够在这片荒芜中准确地捕捉到故乡的气息,找寻到疗愈心灵的力量。这力量足以慰藉痛苦,抚平忧伤,让自身蓄足力气,带着昂扬与饱满再次出发。
人们在探讨教育的本质时,时常说着这样一句话:“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给人知识,更是提高个人的修养,增强我们对于生命的感受力,从而更好地认知自己,并不断地提升自己”。在这本书里,故乡对于作家的意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张文志用充满诚意与诗意的文字,重构了一座浙江台州海边普普通通的村庄。她让这座即将消逝的村庄,永远活在自己的文字里,活在她记忆的最深处。我们感受到了这分满满的诚意,这分对于故乡的融融爱意与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