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京剧名家沈福存的艺术之旅

□徐重俊

沈福存在《凤还巢》中的程雪娥扮相

沈福存在《智取威虎山》中饰演少剑波

沈福存赠《玉堂春》演出光碟

沈福存在《玉堂春》中饰演苏三

重庆曾作为抗战文化之都,许多著名的戏剧大师、文学艺术家都在这里有过一段辉煌的人生。沈福存先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取得卓越成就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20多岁的沈先生演出的《白门楼》《罗成叫关》等小生唱功戏,一出场就赢得满堂彩。大段大段的唱腔,唢呐二黄,抑扬顿挫;西皮流水,高亢嘹亮。 沈先生敢演“四大名旦”和张派(张君秋)的代表剧目。以梅兰芳、张君秋的声腔艺术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优势,融会贯通,坚持创新和发展,走出了自己的艺术之路。他常演《状元媒》《生死恨》《宇宙锋》《望江亭》《白蛇传》等剧目,为日后打下了坚实基础。彰显实力的《玉堂春》《王宝钏》《凤还巢》及《春秋配·打柴》称为沈氏“三出半”,常演不衰。民间舆论中“四川梅兰芳”“重庆张君秋”的赞誉声不断。

1960年代初,沈先生应邀在昆明演出荀派《红娘》的前张生、后红娘。1960年代中,程派《锁麟囊》在各地盛演。重庆出现两个男旦梨园盛会,一时传为佳话。一个是京剧团的周东萍先生,在解放碑“大众游艺园”连演不衰。沈先生接着在“实验剧场”演出,盛况空前。

1984年1月,沈先生应中国剧协等单位邀请去北京参加尚小云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纪念演出活动。演出阵容中有方荣翔、马长礼、尚长荣、刘秀荣、杨荣环、吴素秋、孙明珠等名家,沈先生以尚派《御碑亭》出演,叫响京城舞台。他说,这是自己人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沈先生虽然科班出身,但没有名师传授,靠唱片和广播听戏揣摩,博采众家之长,不断探索和拓宽戏路,丰富了个人的声腔表演艺术。

由小生转唱青衣、由青衣转老生行当,从1951年到1961年,十年间横跨三个行当。青衣行当演“四大名旦”和张派的戏。这在京剧发展史上也是少有的现象。到了1966年之后的一段时期,舞台上的传统戏特别是男旦戏销声匿迹。重庆舞台上的沈先生担当起现代戏《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剑波角色。恢复传统戏初期,新编历史剧《闯王旗》中饰演李自成,传统戏《穆桂英挂帅》中饰演杨延昭,都以老生面目出现。剧场内观众欢声雷动,热情不减。人们又讨论起他属于哪个老生流派。但无论怎样改变行当,广大观众仍然念念不忘,希望再见到那个栩栩如生的男旦青衣。

1980年初夏,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率陕西省京剧院来重庆演出,专门看了沈先生的《玉堂春》,因想起了父亲尚小云而泪流满面。尚长荣对他说:“真没有想到恢复传统戏后,还幸存这样的大青衣。”那天下午,沈先生在“三堂会审”一段戏中跪地唱演一个多小时,中途,尚先生见状叫人马上送垫子,怜爱之心让观众感动不已。我有幸见证了当时的精彩表演和剧场内的盛况。楼上楼下的过道挤满了人,喝彩声爆棚。演出结束后,尚先生率全体演员到后台祝贺,不断称赞:“大青衣,大青衣!”

1981年,因多年看沈先生的戏,感想实在多多,我便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戏曲栏目写信,反映沈先生的艺术风格在西南地区的影响力,引起电台高度重视。他们专程赶赴重庆采访并制作录音,并把播放沈先生唱段的时间列出,复信给我。沈先生的艺术得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认可,从大西南走向全国。

这一年8月3日,我接到沈先生的电话,说几经周折找到了我,想请我去他家面谢。我应约到京剧团宿舍沈先生的家。50平方米的住房收拾得井井有条,水泥地面擦洗得很干净。屋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一间小卧室的柜子上,一台收录机和叠高的盒带却很显眼。沈先生告诉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唱段后,各地要求巡演的呼声很高,剧团正抓紧排练。临别,先生还赠我一张《凤还巢》剧中人程雪娥的签名彩照。

重庆市京剧团巡演大江南北,演出的重任落在了沈先生肩上。1981年到1987年,剧团巡演云南、贵州、四川还有北京、天津、上海、西安、郑州、武汉、南昌以及新疆等地,足迹几乎遍及半个中国。沈先生百忙中给我写过两封信,他十分牵挂家中三个女儿,他叙说道:“我和我爱人都外出演出,铁梅在艺校,留下不大不小的红梅、冬梅,真不太放心。”这话让人揪心。

1981年9月至11月,沈先生巡演短暂归来,再次邀请我去家中做客。席间,他把实况录音盒带放给我听。感叹在天津,观众挑剔又懂行,能够在那里站住脚跟,像是经历了一次大考!他指着《玉堂春》实况录音盒带说,那次演出谢幕多达十多次,观众还一个劲地喊“沈老板,再唱一段!”正如他在信中所说:“我只是一名演员,但我是高兴和幸福的!”我问他,作为重庆本地人为什么要选择当京剧演员?他说,他当娃儿的时候也天天跑剧场偷看“厉家班”演出。1948年经人介绍招进“厉家班”,以“福”字辈出科学艺。因大嗓好,唱老生小生都是块儿料,安排先攻老生,后攻青衣,再兼工小生。他深情地说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与京剧结缘,大段唱腔,京腔京韵都顺畅得很。”这“开口饭”一吃就是几十个年头。沈先生从8岁起在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断断续续读书,文化基本靠自学。照报纸和书本一笔一画地描写汉字,教戏的老师一句句地教,自己反复死记硬背,后来养成了习惯,走在街上碰见熟人都忘了打招呼,“那准是背台词默段子了”。我问沈先生,怎么不让女儿铁梅继承他学京剧?他说,重庆地域文化特色很强,川剧是大剧种有地方优势。“我爱人是川剧演员体会很深,把母亲当作老师,加上我把京剧优秀的东西传授给她,起到融合发展岂不更好?”事实证明,沈先生和夫人让铁梅学川剧,培养出一代“川剧皇后”、“三度梅”梅花大奖得主,居功至伟。

我又问了关于男旦的话题,回到《玉堂春》“三堂会审”表演的讨论,沈先生把女性的羞涩神态通过眼神、捂脸、噘嘴、咬嘴唇、搓发等生活中的诸多细节和清脆婉转的唱腔结合起来,把苦命的苏三演活了。他强调,这些动作是自己观察女性生活中的真实一面而加进去的,揉进戏中更合乎情理。“三出半”中的许多唱念做功都体现了他打造角色的新风格。上海演出期间,上海戏剧界曾专门为他召开研讨会,肯定他既坚持梅派端庄大气的人物主旨,又将张派俏丽华贵的人物细腻化,呈现出当代京剧艺术的大家风范。他虚心听取社会反馈的信息,剖析塑造剧中人物体会,传承真善美的传统文化。他善于用精彩唱词和肢体语言相结合,完美诠释主题思想。通过不断改造加工,用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缩减冗长情节,细腻刻画人物,塑造出玉堂春、姜秋莲、王宝钏、薛湘灵、程雪娥、谭记儿等不同女性典型。这些流光溢彩的中国传统妇女,成为许多戏校学习、剧团演出的范本。

2009年7月9日上午,我专程去重庆江北沈先生的新居拜访。简洁明亮的客厅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照片,墙上挂的剧中人巨幅彩照和名人赠匾十分醒目,艺术氛围浓厚。年届74岁的老人,精神矍铄,眉欢眼笑,反应机敏,谈锋甚健,我为他万分高兴。想到央视春节戏曲晚会,重阳节全国戏曲名家演唱会上沈先生的扮装表演和清唱,丝毫不减当年,不由赞叹京剧能长盛不衰,正是因为有像先生这样杰出的艺术家不懈努力的结果。

1988年起直到沈先生逝世前近30年间,沈先生应北京、上海、天津等各地的戏剧艺术家、院团、戏校的纷纷邀请,授课讲学演出。先后应邀去香港城市大学讲学;去中国戏曲学校、中国京剧院讲学;在央视戏曲晚会《大登殿》中饰演王宝钏;去上海戏曲学院授课;在天津“春满菊坛”中国乾旦艺术专场表演《御碑亭》饰孟月华;赴郑州参加六省市票友联谊会,彩唱《孔雀东南飞》《女起解》《春秋配》;赴沈阳师范大学授课并聘为客座教授;再赴央视参加38位全国老艺术家重阳节演唱会;受邀去武汉大学讲学,为湖北京剧团授课等等。他毫无保留地传授几十年积累的艺术经验,为培养后起之秀鞠躬尽瘁。他十分动情地说:“经组织上考察,发展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把手机里与铁梅同台获得“金唱片”奖的照片给我看。我高兴地说:“这是对你人生最完美的总结!”

2021年11月11日,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沈福存先生逝世,享年87岁。中国戏剧家协会原主席尚长荣先生以极高的评价泣笔写下长信:“福存大哥是梨园之翘楚、艺坛之骄子,也是我最最尊敬的兄长!他集各家之大成,领一方之鳌头,形成了极具个性的表演风格,他积极探索、以自身的实践和成就,提升了整个京剧舞台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2022-04-11 □徐重俊 1 1 文艺报 content64342.html 1 京剧名家沈福存的艺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