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书香

致敬隐秘岁月那些青春的身影

□贺承选

小说《乌江引》描写的是我党我军的技侦战线。作为一名老兵,我在这个战线上摸爬滚打了半个多世纪,也算是军委二局事业的传承人。我今年86岁了,正值建军95周年之际,我向《乌江引》的作者庞贝表示致敬和祝贺。

庞贝曾经是我们这个战线上的一员。近年来他搜集和翻阅海量的历史档案和资料,走访原中革军委二局前辈的后人,深思熟虑之后,又精心构思、潜心创作,如期写出了《乌江引》这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文学的形式呈现中革军委二局隐秘岁月的英雄传奇和丰功伟绩,在我们党、我们军队的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过去没有过。过去虽有个别作品从侧面触及一点这个领域的一点零碎的故事,有小说和电视剧之类形式的展现,那里面虽也反映出一点情况,但像《乌江引》这样的长篇小说,如此全面真实地呈现这个传奇和业绩,从党史和军史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第一次。

创作这样一部长篇小说,显然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难度很大。庞贝不忘初心,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他以真挚的情怀,不辞辛劳,精心设计,出色地完成了这部力作。《乌江引》出版以后,在我们这个系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口口相传,翘手点赞,微信圈里都是一片点赞的手势。阅读此书,我有三点最强烈的感受。

一是这部作品创造性地完成了真实史料与文学形式的融合。这部书最突出的特点是真实,书中的事件、人物都是绝对的真实。据我所知,书中所写的这些事情,有的我在历史档案中看到过,因为档案文献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查阅范围限制,还有的我虽然没在档案中看到,但是我听我的老前辈讲过。《乌江引》所描写的人物,包括他们的形象和品格、他们的辉煌事迹,我都有耳闻。这部书中写到的有些人,后来也是我的直接领导,他们对我言传身教。书中所讲的破译手段、那些破译者的各种心态也都是很真实的,这些绝非虚构。诸如QRC、QRG之类,破译用的密码本子,通讯当中的对话方式,这些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还在继续沿用。《乌江引》所写到的我们这支特殊队伍的政治要求和纪律,我也有亲身感受。我参加工作的时候开始训练,林伯渠同志给我们讲话,讲到我们工作的性质,说你们是来干什么的?你们是来做党中央、毛主席和野战军首长的耳目,你们来是要做无名英雄的,这就首先要做到不计任何个人得失。你们的工作不准上报纸、不准宣传,只能小范围地知道,只有中央领导和野战军首长知道。你们工作这么重要,没有经过批准,不许给你们的亲朋好友讲,包括不跟你的夫人和孩子讲。谁要是讲了,就要由纪律来处理。因此,书中所写曾希圣的秘密,他的夫人都不知道,这当然是真实的。连我也是这样,我干了50多年,我的夫人都不知道我是干啥的,只知道我是干秘密工作的。我们就是有这样严格的政治要求和纪律。我讲所有这些情况,只是为了说明这一点,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真实。

然而,在《乌江引》中,作者不是用通常的文学形式来描述这些真实故事,而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文学的再创造,将真实的史料和文学形式有机融合,将纪实与虚构巧妙而近乎完美地融合。亦文亦史,以文写史,这使读者看完作品后顿觉这种写法更加有声有色,更加生动感人,更能引起共鸣。庞贝的这种创作形式和手段,摆脱了某些老套的小说创作模式,这应该说是一个大的艺术突破。

作者很有自己的奇思妙想,有出色的构思能力,这是我的第二个真切感受。在结构形式上,《乌江引》巧妙运用前后景的呈现手法,把中央红军五次反“围剿”和党内的两条路线斗争这个大环境、大氛围置于后景,把军委二局的创建发展以及在反“围剿”中的地位作用摆在这个大环境、大氛围的前景,这样的结构能够更好地展示军委二局的特殊作用。在反“围剿”中,特别是在红军何去何从的攸关命运的关键时刻,军委二局起到了毛主席说的“走夜路的灯笼”的作用。作品以这样的方式充分地描述以“破译三杰”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为代表的军委二局这个特殊群体,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和军委首长的直接指挥和关怀下,无私奉献、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故事,他们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可歌可泣。这样的艺术效果引人入胜,也使书名中的这个“引”字更有魅力。

第三点感受是这部作品第二部分《侧影》的设计,真可谓是独具匠心。《侧影》虽然只占作品长度的四分之一,但却是整个故事的有效构成,是作品时空、内容和主题的延伸与丰富,也很能满足人们的阅读心理:这些人后来的命运如何?因此,《侧影》使这部作品变得更加丰满、更加完美。看完《侧影》以后,我作为读者,更加怀念和崇敬曾经战斗在隐秘战线上的我的这些前辈。这部书里有一句话,“只要有人记得,他们就还活着”,这也是我们这些人的真实感受。他们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我是以很激动的心情拜读了这部长篇小说。庞贝说写作此书也是对自己青春岁月的回望,我深有同感。而我们回望那一代人青春的身影,看到的不只是传奇,更有真实的精神力量。

2022-04-11 □贺承选 1 1 文艺报 content64346.html 1 致敬隐秘岁月那些青春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