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温润,舞姿婉转,《中国好时节》晚会瞄准宋韵风华开启春分时节。而后清明,一曲评弹,江南亭楼,河南卫视的《清明奇妙游》则在烟雨微朦中刷爆社交平台,留给网络满满茶香宋韵。在B站,粤剧名家翻唱《清明雨上》叫好连连,音阙诗听创作的节气系列歌曲更收获千万播放,吸粉无数;在抖音,“清明”话题的播放量超过60亿,在微博“春分奇遇记”“清明奇妙游”讨论量超3亿……不禁让人思考,什么原因让节气脱颖成为国风顶流?
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采用独具中国特色的二十四节气进行倒计时,将节气文化直观地、隆重地推向全世界。这一系列意义非凡的举措,为二十四节气登上顶流提供了基础性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大众的关注与支持,给节气文化在当下大火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互联网、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获取、传播的方式也不断发展。这使得数字媒体为节气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可行性渠道。此外,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也促使内容创作者不断调整内容和形式,改变传播策略。这些都促使节气文化传播发生转向。
2013年,北京电视台拍摄了一部《二十四节气》纪实纪录片,用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向大众普及节气文化,全面地介绍了节气的相关天文、地理、历史和民俗等内容,代表了一段时间节气文化的传播方式——重视知识的讲述,关注结构性普及。但是,知识化会让节气逐渐远离民众的日常生活,把原本属于生活的节气变成属于知识的节气,让原本被遗忘的节气文化变得熟悉却又陌生。
近几年,以《清明奇妙游》为代表的节气类节目,创作者在节气原本的知识基础上,深入发掘故事性内容,力求将板块化的知识融入具体的人物故事和生活中,以达到生动呈现的目的,增添节气传播的趣味与温度。在清明这集中,故事围绕李清照、苏东坡等大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将陌生的节气历史、人文风俗掺入他们有说有笑、有吃有喝的岁时生活中,讲述节气在历史生活中本该有的模样,有利于民众快速建立对节气的主观感知和情感体认,以此消解了古老的节气文化和复杂节气知识带来的陌生与隔阂,拉近自己与节气的距离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也让节气文化更加立体饱满,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视频时代,节气文化的传承实践,在形式上,由一种“表演者中心”转向“以表演为中心”。在纸质图书的时代,节气类读物主要采用文字和图品等静态文本进行讲解,在内容的创作和呈现中,读者基本是处于被忽略、被支配的位置,内容和形式几乎都是创作者意志的完全体现。这就仿佛是古典时代的“传道授业”,知识渊博的夫子在语重心长地向学生传达各种知识,至于学生想不想听、想听什么样的,夫子一般都不甚关心。但是时代的发展迫使创作者们更关注内容的呈现形式,关注受众的需求,呈现出时代喜闻乐见的形式。于是,广受欢迎的节目里,不但有饱满的内容和故事,还出现了精美的服化道、清雅的乐曲,精湛的舞蹈和符合现代年轻人口味的其他表现形式等。这一切都指向考究、雅致和趣味。这种对时代、受众需求的把握和迎合,促使节气类节目形式增多,趣味性增强,在满足大众的审美享受时进一步形塑和强化了他们的审美趣味。
另外,单一的岁时风俗转向了一种复合性表达的文化合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节气的研究和传播都主要集中在民俗、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这就导致大众传播内容较为单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的量与质都不断提升,新的节气类节目需要在内容上谋求创新。这就使得《中国好时节》《清明奇妙游》等节目在原本的岁时风俗为主的基础上,加入了别的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如各类舞蹈、戏曲、仪式、技艺等。这不但提升了节目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更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看点,比如《清明奇遇记》就凭一曲苏州评弹《清茗酬知音》在今年的清明刷遍社交平台。
在这样的风潮中,我们看到了节目创作者和观众的良性互动,形成了有益于节气文化传承、传播、转化的良性循环,推动了节气文化融入当代日常生活。这启发我们,在进行国风传统内容创作和传播时,一定要立足传统面向当下和未来,了解传统其实就是创新。陇上踏歌、宋代斗茶、幽篁抚琴等出现在节目里如此耳目一新,一群观众忍不住叫好,可它们哪一个不是千年以前的“老古旧”?当所有人为北京冬奥会的倒计时拍案叫绝,为华美汉服、诗词旋律如痴如醉时,可曾想过它们也是传承千年的历史传统?在今天这样一个对过去记忆模糊的时代,抓住传统就是抓住创新,找到传统和现代的连接点就是抓住了热点和流量密码。
当然,还要立足日常生活关注传统,明白让生活回归生活才是最好的传承实践。要特别关注两个关键词,一是日常生活,一是都市性。当代日常生活主要是都市性的,而传统文化则更多是乡土性的。要想让大众关注传统文化,就要选择与当代都市性日常生活相融合的,而非过于乡土,或者远离生活的。这也就是许多节目为什么都选择“宋韵”和宋代生活为关键词,展开他们的节气文化节目。因为宋代经济发达,都市生活繁盛,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存和消费需求之上,追求更加丰富多样、雅致趣味的文化生活。在《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书中,可以看到两宋都城繁华的都市景象;在李清照、苏轼、姜夔、周邦彦等历史人物的生活中,无不透露着对雅趣的追求。这与我们今天的都市生活颇为相似。今天,都市年轻人享受着丰盈的物质生活,希望电视剧更加精致考究,为汉服、文创“慷慨解囊”,在繁攘的城市中渴求宁静淡雅,在碎片凌乱的空余追求典雅的仪式感……而微微的陌生感可以带来新奇趣味,繁复的服饰和行为可以带来仪式感和雅致,精美有历史传承的物件可以带来调性和涵养,这些都促使传统文化以各种形式融入生活,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这样的传统文化作品自然就是成功的,因为它来自生活,又回到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