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学评论

英雄崇拜的当代意义

——读长篇小说《马兰的孩子》 □韩 进

《马兰的孩子》插图

孟奇、杨飞所著的《马兰的孩子》是一部新历史小说,它正面描写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群孩子在马兰基地生活并磨砺成长的经历。说其“新”有三层意思:一是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而构建的故事;二是在新时代儿童文学主题创作出版导向性政策背景下对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文学思考;三是两位儿童文学新人对英雄母题的经典叙事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感受。

马兰的孩子是从四面八方随军而来的部队家属,他们的父辈大都是入朝作战的英雄部队成员,这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宏大的叙事空间。作为马兰基地、国家核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他们在基地接受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与考验。首先是大自然随时给孩子们上的自然环境课,让他们学习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求得生存的本领;同时还有融入部队生活的军事化教育,让他们明白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以及以战争赢得和平的硬道理;还有马兰小学的文化课教育,让他们学习科学知识,长大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还有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理想的成才教育,如严砺给孩子们取名新文、新武、新育,就有特殊含义。“新”是新中国的新生活,“文”是好好学习文化知识,“武”是保卫祖国,“育”就是孕育新希望,文、武、育就是要孩子们能文能武,建设新中国,过上新生活。而新生活是用奋斗牺牲换来的,国防强大了,国家和平了,人民才有美好生活。

小说共17章,就是以马兰的孩子在马兰基地的生活成长为叙事线索,以展览式结构推进情节,情景再现共和国第一代核工业创建者“为国铸盾”的马兰奇迹,完整呈现“马兰精神”形成的过程、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为新时代新一代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小说从三个孩子——10岁的哥哥严新文、6岁的弟弟严新武、刚满周岁的妹妹严新育,兴高采烈地与父母乘坐军列开往神秘的核试验基地罗布泊无人区开始,就在到达基地时,罗布泊以大风暴这一独有的方式给“闯入者”下马威,6岁的严新武不幸被风暴卷走,献出了年幼的生命。故事讲到5年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结束,马兰基地烈士陵园竖起了一座高16.15米的马兰基地纪念碑,意为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就在这座烈士陵园里,长眠着为中国核工业而牺牲的第一位、也是最年轻的烈士——严新武。作者写道:“中国人不能忘记!正是因为马兰基地无数英雄默默奉献、为国铸盾、守卫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得以强大!”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亡是这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常态。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生活、工作环境里,死亡的事经常发生,随时发生,突然发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在眼前突然消失了。新武、保护柴油发电机的两位战士、为寻找粮食被风沙掩埋的工兵连王大楞班长、缺药抢救而牺牲的老杨……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历史就是这么真实,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让人不得不思考生命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人们把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称作“真正的英雄”,为纪念“真正的英雄”而矗立的马兰基地纪念碑象征着他们用生命书写的“马兰精神”——爱国、奋斗、牺牲、自强、节约。

崇拜英雄是马兰孩子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他们在英雄的集体中长大,英雄是他们学习的榜样,马兰精神是他们成长的精神力量。英雄就在他们身边,他们的父亲母亲、他们的老师辅导员、他们的叔叔阿姨,马兰基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英雄,包括孩子们自己。身体里有37块弹片的徐团长是英雄,编号0546的老骡子罗铁柱也是英雄,凡是为共和国核事业创建做出贡献的都是英雄。正如严砺对儿子严新文所说的:“不是只有冲锋陷阵才叫打仗,才叫英雄。像罗铁柱这样忠诚可靠、对战友不离不弃的同志,也是大英雄!”孩子们明白了,英雄是一种精神,马兰基地的英雄精神叫做“马兰精神”。

争当英雄是马兰孩子英雄崇拜的必然而勇敢的行动。马兰孩子的理想高度一致:当英雄!严新文说,“我的理想是当英雄”,像爸爸妈妈一样,做一名军人,为国铸盾。薇拉也说,“我的理想是像我爸爸一样,做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贡献力量”。女孩心中的偶像是苏联女英雄卓娅,她穿的裙子就是爸爸在苏联买的卓娅的服装,叫布拉吉。小说塑造了两类英雄家庭的典型——以严砺为代表军人家庭和陈博士为代表的科学家家庭,在两个家庭中长大的严新文、薇拉代表了新一代马兰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明白“马兰的事业不只是爸爸妈妈的事业,它是我们整个祖国的事业”,“马兰的事业,也是我的事业!等我长大了,也要为马兰做贡献!”共和国的伟大事业就这样在两代人的心灵相通中自然而然地交接了。

英雄崇拜情结与马兰精神的传承,在马兰孩子身上是完美统一的。孩子是马兰基地建设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也是哺育着马兰精神的马兰英雄群体中的重要一员。当烈士家属王护士生下自己的孩子时,人们将这位在马兰出生的第一个孩子,叫做“英雄的孩子”。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时,马兰小学的周老师兴奋地欢呼:“马兰人都是英雄!”在英雄的马兰孩子心中,都有坚定信仰的马兰精神,马兰精神是中国精神大花园里一朵永不凋谢的马兰花。

讴歌英雄,作者将革命现实主义的奋斗精神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悲壮豪情融为一体,以罗布泊上空独有的彩云为抒情意象,从云端之旅到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云的描写成为小说重要的写实与情感交融的线索之一,营造了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叙述基调。严新文寻找失踪的弟弟,以天空的云彩为向导,视作弟弟精神的化身;原子弹试验与天气关系极大,基地的气象站就叫“彩云气象站”;小说将马兰的孩子们称作“追云的孩子”,形容少女薇拉从北京转学来到马兰小学是“飘来一朵穿布拉吉的云”,当七千米云顶核弹爆炸的蘑菇云升腾时,故事达到了高潮,情感高度共鸣,英雄的形象历历在目,马兰精神的主旋律在天空回响。小说有了难得的抒情风格、浪漫情调和画意诗情。

呼唤英雄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弘扬儿童文学英雄主题,具有战略眼光与现实意义。马兰孩子承续的马兰精神需要今天的孩子们传承并发扬光大。给今天的孩子讲述马兰孩子的故事,就是要弘扬马兰精神。以马兰精神体现的“两弹一星”精神,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这一代人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在享受上一代创造的美好生活同时,更要为下一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像马兰的孩子们一样,心怀坚定信仰的马兰精神——爱国敬业、艰苦奋斗、敢于牺牲、自强不息、勤俭节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力奋斗。这是《马兰的孩子》这部小说的应有之义。

回望历史是为了现在。如何发挥好这部小说的“应有之义”,给我们很多联想与思考。我们理解新时代的孩子崇拜什么吗?还要不要崇拜英雄?英雄的新时代内涵又是什么?孩子们心中的英雄是个什么形象?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崇拜情感是可以引导的,我们引导没有?这部《马兰的孩子》就是一种文学引导。那如何让孩子们读到这本书?孩子们有没有兴趣读到末尾?读过以后会有多大的引导效果?这本书的作者、出版者,包括参加读评会的专家学者的期待能否实现?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我们是否心里有底?我们往往把生产者的价值期待误认为就是孩子们接受了的价值,而忽视了或不愿去了解作品产生的实际效果。而实际效果往往让人感到遗憾甚至失望。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马兰精神所蕴涵的中国精神无疑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同财富。马兰孩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需要英雄而英雄辈出的年代。今天我们讴歌英雄,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孩子们手中。在孩子们的心田播下英雄的种子,让英雄之花遍地开放,是我们这一代成年人的责任与期待。长江少儿社把重大题材原创主题出版作为重点方向,加以培育和持之以恒地推进,非常难得可贵,同样需要英雄情结和马兰精神。

(作者系中国作协儿委会委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2022-04-25 ——读长篇小说《马兰的孩子》 □韩 进 1 1 文艺报 content64545.html 1 英雄崇拜的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