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

增强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感染力与影响力

□毛史明

文化艺术向来是最能感染人、引导人的,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引导直接关系到个体思想价值观的塑造,对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恒久的影响。这种影响和塑造,若施加得当,将对人才培养有很大的裨益。因此,我们要鼓励那些展现积极精神力量、展示人性光辉的文艺创作,鼓励青年从优秀文艺作品中汲取力量、完善自我,争做新时代敢于淬炼自我的“四有”青年。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就是这种为青年人才提供昂扬力量的思想宝库,文学、美术、影视、戏曲、音乐、舞蹈……各类文化艺术以各自独特的方式熏染着欣赏它们的人。这些文艺作品背后蕴藏的,或是对平凡无私的坚守的歌颂,或是对视死如归的勇气的惊叹,让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澎湃力量的浸润与滋养。不同艺术门类、不同题材体裁的红色经典,基于不同的信息组成要素和传播方式,对人们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不同形式的红色经典是如何产生感染力,如何通过文艺作品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有人说,阅读是最简单直接的使人精神富足的方式。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内蕴、撼人心魄的宏大叙事、激荡人心的精神感召力,成为峥嵘年代里那群最可爱的人留下的最直观生动的时代注脚。例如,畅销数百万册的《红岩》(罗广斌、杨益言著)彰显了共产党战士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慷慨大义,是很多热血青年的枕边读物,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才发愤图强。茹志鹃短篇小说《百合花》中展现的小通讯员的青涩与英勇,以及新媳妇的无私与果敢,呈现出军民鱼水般的感人情谊。很多红色经典小说,依赖于对时代情绪的精准把握和对人物形象的精妙刻画,立体化地展示了时代英雄们英勇刚毅、坚守理想的形象。读红色经典文学,不仅是读故事,也是在读历史。文学作品虽然不是革命历史的一手史料,但却是塑造英雄人物形象、讲述革命建设事迹、升华红色精神的重要文艺样式。在当前党史学习风潮引领下,红色经典文学是青年人才读懂党史、读透党史的良好辅助。

对高校来说,对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品鉴,是切入党史学习的一个很好的角度。在高校党组织的倡导、引领下,高校可以发挥各级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打造大学生思想教育阵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建立全过程、全角度、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以通过设立“红色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周”的形式,鼓励大学生多了解红色文化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延伸举办“红色党史知识竞赛”“红色党史文化汇演”“红色党史主题征文”等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红色党史学习积极性,让红色文学成为强化党史学习和思政教育的艺术媒介。

影视作品是融合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视听语言的立体化艺术,相比于文字作品,它能够更加直观、立体、多线并进地讲述一个故事,因而更能吸引人。影视艺术本身拥有更具优势的传播效力,且随着影视制作技术的进步和影视产业的繁荣,以及电子设备的普及,学生们能够更加便捷地接触到各类影视作品,这也为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契机。而且,由于接受时的被动性,观看影视作品比阅读文学作品,相对门槛更低。这也是红色影视经典能够更加深入人心的另一个原因。相比于枯燥的理论讲解,学生们显然更乐于接受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小兵张嘎》,是20世纪60年代广受人们喜爱的经典影视作品。电影将一个英勇无畏、机智过人的抗日小英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使之成为很多青少年的偶像。新的红色题材影视作品中,如《亮剑》等,以生动有趣的细节讲述革命故事。还有近来播出的《山海情》,真实还原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为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做出的巨大努力,剧情朴素写实,令人动容。

基于红色影视作品更强大的媒体传播力,高校可将红色影视作品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组织红色主题影视的观影、评议鉴赏等相关活动,让学生以多元的方式领悟思想政治理论的内涵、精髓,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加强对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正确引导。同时,在自媒体传播效应逐渐放大的当下,还可以以视频制作的方式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通过红色主题短视频的制作、剪辑、评比,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影视制作创新的专业能力,也有利于丰富学生党史文化素养,提升其政治意识,完善其道德品质,增强其理想信念。当然,这只是众多活动形式中的一种,关键要让学生通过体悟红色影视思想精髓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升其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敏锐度与接受度。

声音艺术是传播信息的一种重要媒介。赋予了节奏和韵律的声音,再配合内涵深刻的语言和主题,往往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红色音乐作品就是这样的声音。我们最熟悉的经典音乐作品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它将中华民族艰苦抗争、踔厉奋发,革命先辈身先士卒、视死如归,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坚韧模样表现得最为生动、激昂、淋漓尽致,是谱写出中华民族百年风云激荡历史征程最高昂、最振奋人心的音符。如果说文学和影视是在视觉感官层面调度接受者情感的利器,那么,直击人心的红色音乐则是激起他们思想和灵魂与革命先辈同频共振的密语。当然,文学、影视、音乐,它们并无艺术价值层面的优劣之分。我们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携着巨大的能量风暴,调动听众和歌唱者在情绪、思想上的共鸣。《黄河大合唱》是对母亲河的赞颂,也是对革命战士的深情歌唱;《十送红军》奏响了军民一家、鱼水深情的动人旋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道出了无数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负人民的大爱担当。

在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下,红色音乐作品的创作传播境况不容乐观。因此,有必要加强红色音乐作品在高校、企业和社会层面的传播力度。高校层面,可以提高红色音乐作品在音乐教学中的比重,分析不同时期红色经典音乐的技术创新和时代意蕴,让红色音乐与古典音乐、民间音乐、流行音乐一样,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层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倡导红色音乐传唱,举办诸如“一二·九大合唱”之类的活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文化的先进性。社会层面,可以将红色音乐与地方特色文化融合发展,提升红色歌曲在民众文化生活中的存在感,潜移默化地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作者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讲师)

2022-05-09 □毛史明 1 1 文艺报 content64669.html 1 增强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感染力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