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阮梅分享了创作本书背后的故事,谈到自己有三个体会,其一是还原楷模的成长之路是儿童文学作家的责任。在接到采写时代楷模黄文秀的任务之后,她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儿童文学作家的身份,在列出了采访提纲的时候就做了两个准备:一是高质量地完成一篇中篇报告文学,二是完成一部儿童文学作品。阮梅到黄文秀生前工作的单位组织座谈会,到她生活的地方尽量多地搜集素材。开始这部儿童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是艰难的,因新冠肺炎疫情,二次赴广西采访的计划行不通,只能通过微信、电话、书信的方式补充采访。在与出版社的沟通中,她下定决心,要将这本书写出一个新高度——既要楷模故事的真实性,又要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能真正打动、深入读者的内心。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十分有难度的创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出版社和多位专家的支持、关心和鼓励下,她潜心打磨作品,对比之前,创作有了很多的新发现、新突破,楷模形象在读者眼中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加吸引孩子们。第二个体会是,作为儿童纪实文学作品,采访时的用心、用情比后期的构架与写作更为重要。这次实地采访是艰辛的,最难的不是百色的山路,是采访文秀的父亲。当时文秀的父亲已经病重,刚动过手术在医院里疗养,作为一个病重的老人、失去了女儿的父亲,他并不想过多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女儿。阮梅第一次看望他的时候,不忍触碰他的伤心之处,将交流的主题放在他自己的身上。这样的采访可能是他没有遇到过的,几个小时的交流他变得眼睛越来越有光彩。就这样,在文秀父亲绵绵不断的讲述和他的几次采访支持下,阮梅了解到文秀小时候很多很多的事情,也找到了文秀为什么会选择从大城市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根源。第三个体会是,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家庭互相陪伴的成长,也是一个国家的成长。书里的文秀和普通孩子一样,在成长中受过很多的小委屈,经历过许多的小挫折,也犯过一些成长的错。但是她能在成长中不断地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壮大自己。她能够勇往直前,得益于勇敢、坚强而充满爱的家庭、得益于父老乡亲的帮衬、得益于慧眼识珠的老师,更得益于国家扶贫政策的帮扶。阮梅在文秀的生命里看到的不仅仅是文秀的成长,还有文秀和她的家庭互相陪伴的成长,她的家庭和我们伟大祖国的共同成长。她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每一个家庭中普通的孩子形成阳光、自信、包容、坚强、乐观、感恩的品德,成为父母放心的孩子,成为国家合格的公民,甚至成为时代所需要的社会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