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学评论

百年传奇人生,百年中国情

□程绍武

由作家谭楷创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我用一生爱中国》是一部近年来难得一见、颇具特色、读来让人难忘的人物传记。这部作品以107岁高龄的加拿大籍专家、教育家伊莎白为主人公,以伊莎白精彩丰富的百年人生尤其是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为经,以围绕着伊莎白的一些重要事件为纬,把伊莎白以及她的丈夫柯鲁克热爱中国、热爱中国人民、热爱中国文化、热爱中国革命的一生,完整、生动、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读之令人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伊莎白1915年出生于中国,既是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又是卓有成就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2019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伊莎白的多重身份以及在多个领域的成就,演绎了她传奇的人生。她对中国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作为人类学家,她通过多次艰苦危险的田野调查、社会调查,写下了著名的社会学著作《兴隆场》以及《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和《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兴隆场》全面客观地记录了抗战时期川东一个小镇璧山的生存状态,保存了大量当地社会生活的鲜活事例,也全面展示了抗战时期川东农村的苦难画卷,《十里店》则以伊莎白参加《人民日报》组织的土改工作队进行土改的经历,真实记录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重要阶段的社会变革,被誉为与费孝通《江村经济》并列的人类学先驱之作。通过创作这些作品,伊莎白了解了中国,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同样需要从这些专著中去了解那个时期中国乡村的风土人情和中国社会鲜活生动的存在样态以及变革过程。作为教育家,她参与创办中央外事学校即后来的北京外国语学院,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英语人才,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桃李满天下。

伊莎白在中国的田野调查、社会调查,自然引出一个命题,那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正当性。伊莎白的社会调查、田野调查大的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在璧山兴隆场,一次是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十里店参加土改。这两次的感受于伊莎白而言是完全不同的。在璧山兴隆场,她看到,“那里的乡亲们心上像是压着石头,眉头总是皱着,面容和盆地的天空一样阴沉,而十里店的乡亲们,黧黑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眼中闪耀着希望,这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的期盼,也是对好日子的期盼”。这些都是她亲眼所见,与兴隆场形成鲜明对照。

伊莎白的一生就这样与中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她在中国经历了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改再到新中国成立包括后来的“文革”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的个人史很好地折射出了新中国的革命史、建设史。土改她在现场,开国大典她在现场,她是中国每一次历史巨变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因而本书对她一生的书写也是从一个他者的角度,反映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中国革命和建设所走过的道路,从中不难看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必然性,因而更客观更可信。该书通过一个外国人的眼睛来看中国发生的这一切,特别有说服力。

伊莎白出生于基督教家庭,原本不赞同使用暴力,而丈夫柯鲁克则认为中国沉疴已深,除了手术,也就是革命,无药可治,古老的百病缠身的中国正在接受一场外科手术,就是用革命的手段切除毒瘤。伊莎白后来渐渐放弃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经历了食盐合作社的失败之后,她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准确了。

伊莎白的丈夫柯鲁克深受埃德加·斯诺和白求恩的影响,他读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了解到白求恩的事迹后,他开始向往中国,向往来到一个“比传说还要美丽的新世界”。1947年伊莎白和柯鲁克夫妇原本准备在中国待18个月,可没想到一待就是半个世纪,中国像个巨大的磁铁牢牢吸引住了他们。“我用一生爱中国”,本书的题目很好地概括了这位百岁老人一生的选择,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爱,风雨百年,矢志不渝。这个爱产生于伊莎白、柯鲁克夫妇对中国人民苦难的深深同情,更产生于对中国社会和现实深刻了解基础上的政治认同。

作者谭楷年近80宝刀不老,脚力笔力俱健,不辞辛劳,沿着伊莎白的人生足迹走了大半个地球采访搜集资料,下足了功夫,令人感佩,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深厚的文学功底让人钦佩,语言简洁优雅,叙写每一件事,场景、过程、细节、动作均生动传神,读来仿佛历历在目,如亲临其境。这部书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很多文字和描写后边配有精彩珍贵的图片,如1939年伊莎白在八什闹做田野调查时,发现当地人捻毛线的方式非常原始落后,她当即决定返回成都为当地人购买一架纺车,在这段文字后边我们看到当年她从成都回来背负纺车怀抱溜筒,坐溜索从湍急的岷江水面上溜过时哈哈大笑的照片,非常有感染力。一本好书就是这样,总是会从各个方面抓住读者,给读者留下难忘的阅读体验。

2022-05-16 □程绍武 1 1 文艺报 content64786.html 1 百年传奇人生,百年中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