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学评论

在闽南,有这样一束“光谱”

□潘凯雄

《时代荣光》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因此,对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无论是已经逝去或依然健在者,如何在虚构文体中进行二度塑造,自然就成为我们考量这部作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注点。虚构大了有悖历史的客观真实,全然写实又白白浪费了虚构文体所赋予的特定自由,因此,个中尺度分寸的把握,既是对作者能力的一种检试,也是这部作品能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全书读下来,我对这一环节的个人感觉是,忠诚度有余而自由度略显拘谨。所谓忠诚度有余,指的是因其作品将多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置于“时代荣光”这一共同的时空之中呈现,因而不可能平均分配笔墨,出现详略的差异与取舍十分正常,但无论是详还是略,除去语言与对话我不敢轻易下结论外,其他诸如这些历史人物“出镜”的时间、场景和作为等都完全是历史真实的今日重现,合理的想象与铺陈就比较少。如此处理的长处当然就在于穿越时空隧道,重现昔日场景,还原历史真实,这当然见出作者为这部作品的创作所下的功夫,也是十分有价值和可贵的。所谓自由度略显拘谨则指的是,既然是小说,那么即便是处理真实的历史人物,适度而合理的想象与铺陈其实也是完全允许与必要的,如果运用得体,合逻辑地展开一些铺陈与想象,就会使得这些真实历史人物形象在某些局部更显丰满和突出。而从这一角度看,应该说作者多少是有些拘谨,错失了若干完全有可能让作品增辉的机遇,多少有些令人遗憾。

《时代荣光》之“光源”基本来源于群像。具体地说,陈嘉庚、庄希泉、李林、莫耶……这些爱国侨领、革命英才的光辉形象在作品中的呈现虽有详略之别,但总体上则是共同置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闽东南地区的红色画卷之上。作者在广泛研读史料、深入挖掘史实的基础上,以开阔的视域、细腻的笔触以及富于地方特色的语言,展示出那一特定时空中一大批具有革命理想和情怀的闽南先贤舍家业、倾资财、献青春、洒热血的鲜活言行,一幅以闽南风土人情及独具特色的侨乡文化为轴心,并合逻辑地辐射到相关区域的长卷得以徐徐展开:从立足闽南金三角辐射到港台及内地,从立足东南亚适度延伸到更广阔区域,从清王朝的崩盘到新中国建立前,在这样一个广阔的时空中,作者善于在共性中突显个性、以个性点染铺就共性。特定时代——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前,特定区域——以闽南侨乡为轴心展开,彼时彼地的民间疾苦、风土人情和时事风云是共性,在这个环节,作者对彼时彼地的书写充分发挥与调动了小说这一虚构性文体的特色功能,着墨虽不多,但点染开来,一个特定的时代与区域还是十分形象与个性地呈现于读者面前。而在这个特定的时空中扮演主角者则是以几位真实的侨领为轴心展开,他们及他们身边至爱亲朋的奋斗与生活历程皆建立在真实的史实基础之上,这是共性;而截取他们人生历程中最具特色、最有个性的几个片段展开工笔式的刻画则是在共性中突显个性。诸如陈嘉庚先生生性沉稳、善经营、重教育;庄希泉先生有激情、善组织……凡此种种,皆显示了这一特定人群中不可复制的独特个性。正是这种有选择、有意识的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写实与虚构相映衬,使得《时代荣光》散发出绚烂的“光谱”,吸引读者领略闽南红色画卷背后的上下求索、无私奉献和伟大荣光。

作为本文结束还想说一点的是,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大庆日子里,作为党成立之初星火闪烁的闽南三角洲,地处于斯的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所属之鹭江出版社推出这部名为《时代荣光——闽南红色风华录》的长篇小说当是一次颇有见识的作为。这样一种“红色侨乡”文化之于他们虽未必具有绝对的独占性,但得风气之先则毋庸置疑。怎样用好用足用活?对一家资源相对有所局限的地方出版社做好主题出版工作无疑还是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时代荣光——闽南红色风华录》的出版所获得的好评已然证明了这一点。

2022-05-20 □潘凯雄 1 1 文艺报 content64860.html 1 在闽南,有这样一束“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