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学评论

让历史活在纪实与虚构之间

□石一宁

王永盛长篇小说《时代荣光——闽南红色风华录》或许可视为一部历史小说。因为它所叙述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人与事。

作为一部关于东南亚华侨革命事迹的作品,《时代荣光》的题材给读者以一种新鲜感。新鲜,当然是因为这一题材作品比较少见,但不是前所未有。事实上,像上个世纪40年代出版的司马文森长篇小说《南洋淘金记》、80年代出版的杜埃长篇小说《风雨太平洋》就是反映南洋华侨革命和抗日斗争的经典之作。然而,《时代荣光》这部作品有其独特的视角,它主要是叙写南洋华侨陈嘉庚等几个代表人物跨海内外的事迹经历,尤其是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支持襄助乃至虔诚信仰和亲身投入。小说倾力描绘了20世纪的红色风华里他们的音容和身影。

选择了这样一个题材,作者先要解决的应该是文体的问题。作为叙事作品,这一题材可以写成完全纪实的即所谓纪实文学或非虚构作品,也可以写成完全虚构的小说。但我觉得作者有一种叙述历史、铭记历史而又生动地显现历史的雄心抱负,因而要从题材中“突围”。一是要从已有的前人作品中突围。除了前文提及的《南洋淘金记》和《风雨太平洋》,关于陈嘉庚的传记、回忆录以及影视作品就已有多种。二是要从文体中突围。在有着诸多真人真事、人物原型的前提下,文体的选择的确令人踌躇。作者最终找到了现在这样的文体:长篇纪实小说或曰纪实性长篇小说。纪实,是因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真名实姓,主要事迹亦真实不虚。小说,是因为作品的情节、细节、对话和心理活动等等大体是虚构的。要生动地再现和表现这段历史,让这段历史“活”起来,我认为作者对文体的选择是适当的。

这部作品着力描写和刻画的主人公陈嘉庚,是中国现代史的传奇人物。陈嘉庚17岁从福建到新加坡随父经商,聪慧灵敏而又脚踏实地、诚信坚毅,使他在商场上迅速成长,崛起为华侨工商巨子。他念念不忘积贫积弱的祖国,身处海外亦思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大力兴学,创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抗战期间,广泛动员海外华侨支援祖国,并率南洋华侨代表回国慰劳考察,轰动国内外。对新中国的建设,陈嘉庚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陈嘉庚是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也曾担任全国侨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陈嘉庚生平事略有诸多资料包括文艺作品可查考,但作为小说主人公,还是有一定难度,一是人物经历复杂,二是人物身份崇高。作品紧扣陈嘉庚早年的生活经历包括他在中国命运转折的关头,比如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期间的重庆和延安之行,所作出的重大选择。作品更聚焦他倾资办学的事迹,并通过主人公与各界人物的过从交往,突出他对祖国的卓越贡献和对身边周围人物追求革命与进步的巨大影响,亦注意表现他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一面,人物塑造粗细有度、繁简得宜,因而主人公形象和性格皆达到立体生动,令读者印象深刻。

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是人的历史,对历史的记述,亦即是对人的书写。小说叙写了庄希泉、余佩皋、叶飞、莫耶、李林等新一代华侨和华侨子女最终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他们或者直接得到陈嘉庚的帮助,或者受到陈嘉庚事迹和人格的感召。庄希泉和余佩皋分别在新加坡和台湾进行了与英国和日本殖民者的坚决斗争,两人最后结为伴侣。叶飞、莫耶和李林都是华侨后代,叶飞中学毕业即放弃升学,脱离父母、脱离家庭投入革命地下工作。莫耶与父亲决裂,追求革命和进步,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并与郑律成合作创作出传遍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歌曲《延安颂》。李林更是生就巾帼不让须眉的泼辣性格,投身革命队伍后积极请缨上战场杀敌,最终怀着身孕牺牲在与日本侵略者的鏖战中。这几个性格各异而又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使华侨的现代革命传奇增添了新的内容与色彩。

作品还涉及对现代史上真实人物的评价。比如,关于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林文庆的历史评价问题。在一些文章中,林文庆是颇为负面的人物,一是因为他在担任厦大校长期间对鲁迅的打击和排斥;二是1942年日军占领新加坡,林文庆被日军抓进集中营,在新加坡沦陷前担任日本驻新加坡总领事馆新闻官的筱崎护的劝说下,林文庆出任了华侨协会会长。虽然他曾利用这一身份掩护,解救了不少爱国华侨,二战结束后也没有受到任何追究,但还是被一些人诟病。王永盛这部小说通过陈嘉庚的视角,展现了对林文庆这一人物的更为全面的审视。在小说中,曾与林文庆有过不快的庄希泉不理解陈嘉庚为何聘林文庆为厦大校长。陈嘉庚说:“接到我的邀请后,他马上放弃新加坡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举家归国,且不领我半分薪水。你不认为,此情诚可感人?”“后来我才知道,他同时收到两封电报,一封是孙中山请他担任外交部部长,另一封是我请他任厦门大学校长,他无怨无悔地选择了后者。你们都是我的好友,希望彼此放下成见,以大局为重。人活着,总是要向前看的!”“林文庆在南洋之事业,如数十万元之家产,与任几大公司之主席,按年酬金以万数,但他为了厦大,将其全部放弃。此等情谊,让我感佩!”作者也直接对林文庆进行评价:“其实,不仅庄希泉不喜欢林文庆,在厦门大学,林文庆曾长期被贴上保守、僵化、反动等标签。后人也因此忽略了这位教育家曾经的奋斗与奉献,但实际上,林文庆没有辜负陈嘉庚先生的厚望。从1921年到1937年,在担任校长的16年间,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让一座堪称中国东南最美丽的大学出现在厦门岛一侧的山风海涛之间。”对林文庆这一历史人物的再认识,也是读者阅读这部小说的一个收获。

小说以真人真事并以真名实姓进行创作,虽然其来有自,在文学史上也不少见,但其中得失尤其是在小说本体论和小说美学上的意义,我认为仍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时代荣光》在这个意义上提供了又一个值得讨论的文本。

2022-05-20 □石一宁 1 1 文艺报 content64861.html 1 让历史活在纪实与虚构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