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少数民族文艺

报告文学《袁隆平与兴安大米》:

书写农业新变 致敬科研英雄

□罗建森

2018年10月16日,第38个世界粮食日,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内蒙古兴安盟,88岁高龄的袁隆平亲到现场,坐轮椅出席揭牌仪式。2020年,袁隆平在三亚提出“袁梦计划”,表示未来3年将在兴安盟合作开发耐盐碱地水稻种植二十万亩,向全国推广到一亿亩,把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改良成高产米粮川。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在长沙逝世,小儿子袁定阳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北上内蒙,在兴安盟发布“袁梦计划2.0”,表示将继承父亲遗志,实现袁隆平的生前规划。今年5月18日,袁隆平逝世一周年之际,“袁梦兴安·稻香未来”袁隆平院士蜡像揭幕暨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分中心揭牌仪式举行,袁定阳宣布启动“袁梦计划3.0”,提出努力把兴安盟打造成为北方粳稻、旱作水稻、耐盐碱水稻种植生产基地和关键技术输出基地,走出一条北疆盐碱地生态治理的新“稻”路。

这是兴安盟与袁隆平父子的不解之缘,也是兴安盟与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不解之缘。以袁隆平父子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们艰苦奋斗,南繁北育、发展稻作,使中国农业挺起了脊梁,使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兴安盟水稻产业的兴衰起伏,也是中国乡土社会发展变迁的缩影。

内蒙古作家赵艳正是在看到袁隆平出席揭牌仪式的视频之后,萌生了写作的冲动。“小时候通过书本了解到了袁老的事迹,没想到我的家乡也会和袁老有交集。当我知道袁老是带病出席揭牌仪式的时候,内心一下就被震撼了。”出身农家的赵艳对土地有极深的感情,她感慨万千地说:“袁老在兴安盟建工作站,是给兴安盟人民送来了一份‘大礼’,我也要回赠袁老一份礼物。”为完成这份礼物,赵艳历时3年多时间,深入田间地头采访当地农民和工作站的科研人员,远赴海南了解“袁梦计划”的相关情况,花费大量心血,创作出《袁隆平与兴安大米》一书,细致记录下袁老与兴安盟的点点滴滴。该书于2021年12月由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袁定阳在审读过后表示:“这是兴安盟对于我父亲的祭奠和深切怀念,也代表了兴安人民的深切情意。”

5月28日,《袁隆平与兴安大米》研讨会在北京、呼和浩特两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出席并致辞。会议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远方出版社主办。

献给科研人员的一部大书

袁隆平可以说是全书中最为关键的灵魂人物,他与团队的科研人员南繁北育、发展稻作,使中国农业挺直了脊梁,使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将这本书比作“午夜里的一朵花”,这朵花采摘自兴安盟的稻田之中,是献给袁老的珍贵礼物。一位已经走向天国的老人和一位兴安盟的女儿,因为一株水稻、一粒种子,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让人在感动之余满怀敬意。

内蒙古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满全从地方如何进入公共话语领域、群体如何进入文学叙述场域、乡村如何通往世界这三个角度,详细解读了该书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认为作品对自然优美风光的描写让都市人向往,对淳朴简约民风的描写让公众向往,对和谐向上、积极向善的精神的描写让世界向往。

袁隆平生前曾说过自己有三个梦想,一是水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二是让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解决人类饥荒做出贡献;三是希望在我国的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本书展示的,正是袁隆平院士第三个梦想的实现过程。”内蒙古作协报告文学专委会主任布仁巴雅尔评价说,这是一部事关“国之大者”、民生之本的力作,积极探寻了袁隆平的人生世界、科学世界和精神世界,读者应当从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

远方出版社社长苏那嘎在介绍该书的出版情况时说到,希望这部作品能够让更多读者看到袁隆平院士及其专家工作站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在盐碱地上种出优质高产水稻的事迹,看到新时代党员干部楷模的鲜明形象,让更多读者领悟到科技的力量、团结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理解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

一首新时代新生活的交响曲

《袁隆平与兴安大米》不仅具有明确的主题性、思想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李一鸣总结了该书的三个特点。一是“大问题”,即瞄准的是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国家持续发展、事关全人类未来前景的大问题;二是“广视野”,这部作品有点、有线、有面、有体,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对现实的观照,也有对未来的畅想;三是“在场性”,作者在调研、采访、写作的过程中,不仅做到了“身入”,而且真正做到了“心入”和“情入”。

叶梅认为该书展示了中国精神的薪火相传,袁隆平身后是一批又一批热爱土地、前赴后继的优秀农研人,他们象征着充满希望的未来。赵艳的书写接地气、动真情,她将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到了这部由大地生发的优秀作品之中,很多情节和细节十分感人,耐人寻味。作者的写作从生活中来,从祖祖辈辈积累的智慧中来,拥有时代高度和世界视野,显得厚重而意蕴深远。

“本书是在为兴安人民的奋斗写实立传,因为真实,所以更具力量。”在彭学明看来,《袁隆平与兴安大米》用舒缓的曲调,浅吟低唱了一首民族团结的颂歌,各民族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相互取暖、相互鼓劲、携手共进、共同富裕,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感受到各民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民族团结力量。

程绍武认为:“这本书不仅讴歌了袁隆平院士,而且讴歌了院士团队的科研精神和奉献精神,读后让人非常感动,并且备受鼓舞。”

李晓东以“五个歌”来评价该书,分别是科技兴农的颂歌、民族团结的赞歌、脱贫攻坚的壮歌、新发展理念的凯歌、粮食安全的弦歌。作品多角度、多层次、大跨度地书写了发生在兴安大地上的故事,演奏了一首优秀的时代交响曲。

袁隆平院士虽已离开,但他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精神,将被一代代科研人传承下去。张锦贻谈到,作品不仅表现了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中的出色创造和重大突破,还描写了袁隆平团队老中青三代科学家的远见卓识,表现了中国农业战线上广大干部、农民、草场牧民的观念进步、自强不息。

刘大先认为,该书的写作综合了多个时代主题,将脱贫攻坚、和谐生态、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主题统一到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和乡村振兴的主题上来,从而加强了作品叙述对象的时代性和代表性,让兴安的水稻故事真正成为中国三农在新时代背景下升级换代的一个缩影。

“水稻专家们南繁北育,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迁徙,既要科研攻关,又要下地劳作,比农民还要辛苦。”作者赵艳亲眼见证了袁隆平及工作站成员在兴安盟创造的绿色奇迹,目睹了农牧民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富足,重新审视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沿革和现实发展。“能把袁老他们的事迹写下来,记录兴安盟的发展变化,是我作为一名作家的自豪。”

2022-06-10 □罗建森 报告文学《袁隆平与兴安大米》: 1 1 文艺报 content65160.html 1 书写农业新变 致敬科研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