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学评论

五四传统的另一面

□徐 妍

概要说来,我对黄蓓佳成长小说的阅读经历了由错位到同步再到返场这三个阶段。1980年前后,在黄蓓佳集中创作儿童文学的时候,我是中学生,错过了《少儿文艺》等儿童文学刊物上所发表的黄蓓佳的儿童文学作品和黄蓓佳的第一本小说集《小船小船》等。上世纪80年代,在我的大学阶段,我的阅读与黄蓓佳的文学创作处于同步阶段。在《收获》杂志1983年第2期,我阅读了黄蓓佳的中篇小说《请与我同行》。多少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手抄《我希望》这首小诗和一段段语句时的内心悸动。这篇小说中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带给我的冲击力不亚于刘索拉的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 此后,我曾像追剧一样去追读黄蓓佳的小说《雨巷同行》《午夜鸡尾酒》《新乱世佳人》等。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对黄蓓佳的文学作品的追读因个人生活的变化而中断了。直到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我因介入儿童文学研究而返场阅读黄蓓佳的成长小说。由于我始终认为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也始终认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与所有优秀的文学一样都具有思想、审美、历史、社会、哲学等相同的要素,当我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开始阅读黄蓓佳的成长小说时,并未首先将黄蓓佳的成长小说当作一个特殊的文学类型,而是首先将其视为由思想、审美、历史、社会、哲学等要素构成的文学作品。

我在阅读黄蓓佳倾情小说系列时,感到好奇的一个问题是,50年的文学创作,对于一位作家来说,是一个长时段的时光,但黄蓓佳的文学创作不是枯坐硬写,而是始终充盈着饱满的精气神和丰沛的创造精神。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认知黄蓓佳文学创作的动力源?

面对这个问题,我会想到多个影响黄蓓佳文学创作的要素:生活、情感,记忆、偶然、契机、出版人的邀约、读者的期许、自我的期许等等,一切皆有可能构成黄蓓佳成长小说创作乃至整个文学创作的持久动力源,但我以为,归根结底源自思想,即黄蓓佳和她的同时代人在上世纪80年代被点燃文学创作之梦的五四传统。五四传统对于黄蓓佳和她的同时代人的文学创作,是作品的底色,是作品的骨骼,还是作品的思想源头。这让我想起近日黄蓓佳老师在一次访谈中所说的一段话:“我就是一个‘抡镢头的人’,在文学田地里不停息地挖呀挖,一个土坑接着一个土坑,不断地希望,又不断地失望,50年里周而复始。”在我读来,这段话正是以一种自我辩难的方式表明黄蓓佳的文学创作动力源是希望,也是失望。而“希望”和“失望”不是心理学上的概念,而是思想史的概念,即中国现代思想家型的文学家鲁迅在文学世界中所内含的生命哲学的核心概念。

那么,思想对于黄蓓佳的成长小说创作来说,如何理解?思想在黄蓓佳的成长小说中,不是某种群体观念或某种自上而下所规定的主题,而是独属于她个人的深思的生活、真切的情感,重述的记忆、命定的偶然和契机,以及个人与理想的出版人的天作之合、对理想读者的期许和自我期许的回馈。简言之,思想对于黄蓓佳成长小说而言,是五四传统的另一面,即五四传统中难以界定的非正面、非反面的多个侧面。更重要的是,思想对于黄蓓佳的成长小说创作来说,是以黄蓓佳的个人化的叙述方式来表现成长一族如何长大成“人”,如何能够在成“人”的过程中“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或者说,黄蓓佳是以成长小说的样式,对五四传统进行了个人化重述的路径的探索。

因此,我在阅读黄蓓佳成长小说——《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亲亲我的妈妈》《你是我的宝贝》《童眸》《野蜂飞舞》《奔跑的岱二牛》《太平洋,大西洋》《叫一声老师》等的过程中,相遇了一个个带有五四传统的另一面的多重世界:浪漫的世界、童真的世界、成长的世界、生趣的世界、情感的世界、故事的世界、思想的世界,等等。而这些世界皆不约而同地源自五四传统的另一面:并非五四传统的大历史叙事,而是五四传统的日常化叙事。

仅以黄蓓佳的成长小说为例,《我要做好孩子》作为黄蓓佳“重返”儿童文学创作、获得多项荣誉的成长小说代表作,是以小升初的女儿作为生活原型的。据她自述,“20来天就写完了这本书”,可谓源自生活,但贯穿于这部成长小说的原动力则是思想,因为书中的“好孩子”形象塑造过程其实是通过日常化叙事对以往文学作品中的“好孩子”形象的重写过程,因此,本书中的“好孩子”偏离、逸出了以往文学作品中的重大历史工程中的“好孩子成长”和规规矩矩的“好孩子”形象,但也因此深思了何谓“孩子”值得过的成长阶段。再如最新出版的《叫一声老师》中的王小瞳是一位“让学校和我的父母说不出我的好,也说不出我的不好”的“好孩子”,但这种看似不灵醒、其实很灵性,符合成长阶段的“人”的特质。不只是儿童校园题材的成长小说易于个人化的日常叙事,历史题材《野蜂飞舞》《太平洋,大西洋》亦选取了个人化的日常叙事。《野蜂飞舞》中的为抗战做事的少女“我”对范舒文信誓旦旦一定要学会踩缝纫机的技术,而不是同类小说中常见的练习枪法或包扎伤兵的伤口。《太平洋,大西洋》中的两位少年的一生的历史性创痛被一个日常化的个人承诺和期许所隐喻。现实也罢,历史也好,在黄蓓佳的成长小说中,都被叙写为日常生活的“个人精神史”的一种装置。

然而,基于对黄蓓佳成长小说与五四传统的另一面的思想性未能足够关注,人们虽然读到了黄蓓佳成长小说的浪漫,但疏忽了它们所呈现的现实感;读到了其中的生活趣味,但又疏忽了它们所内含的失望和痛感;读到了其中的情感和感动,但又疏忽了它们所寄予的思虑和辩难。如此将目光放置在黄蓓佳成长小说的某一点、某一隅、某一面,都是可能的、合理的,但会错失黄蓓佳成长小说的妙趣和妙味。

2022-06-13 □徐 妍 1 1 文艺报 content65190.html 1 五四传统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