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纪念马烽百年诞辰

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文学前辈

□张 平

马烽老师的文学创作,是山西文学界的一座高峰,也同样是当代中国文坛一道亮丽的霞光。马烽的很多作品,包括他的小说、影视、歌曲、弹唱,至今仍然给人们带来诸多精神的愉悦。今天我们回头翻看马烽的创作之路,以及那一辈作家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走向的影响,应该也是一次新的体验和回味。

像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以今天的有些文学标准,似乎显得有些粗糙和生硬,但是,这部作品恰恰就是抗战时期口口相传、人人爱读的畅销小说,60多年后,这部作品被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依然大受欢迎。还有像《我的第一个上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结婚现场会》《咱们的退伍兵》等,都曾是风靡一时的文艺作品。

马烽的这些作品,都被划归为解放区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的范畴,所以他的作品常常被戴上服务于政治的帽子,但马烽很少进行过这方面的辩解和争论。他对文学讲得最多的只有一条,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受群众欢迎的作品,必须来源于生活,也只能来源于生活。马烽老师曾经说过,“我的创作就是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群众喜欢什么,我就写什么”。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这些现实题材作品,才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共鸣和重大反响。

就像写于抗战时期的《吕梁英雄传》,在大敌当前的烽火年代,今天无论用什么样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作品也应该是最适合那个岁月的作品。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特有的时代特征和政治氛围,以今天的某些标准把那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一笔勾销,更不能忽略这些作品在那个特有年代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马烽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的观点、他的立场、他的创作始终是一致的、统一的。他是一个从精神到言行、认知始终都合一的人,从来没有摇摆过、倾斜过、屈从过。“文革”中,他和赵树理一样都受过批判,但他平反出来后,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作道路,从来没有过什么变化。

这一切,完全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命运息息相关。他出身于社会底层,成长于抗战时期,16岁入党,打过游击,当过战地通讯员,在他心目中,新中国的成立,是历史性的巨大变迁。从封建王朝及列强辱华、军阀混战、日寇侵略,一直到抗战胜利、全国解放,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天翻地覆的进步和变化,也是他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真切感受。所以他的作品服务于他经历的那个时代,对他来说,是天经地义的必然,完全是一种出自于本能的自觉,不可动摇,也决不会动摇。以马老的人生经历回看马老的创作道路和文艺作品,一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这样的作品和这样的创作,不能不让我们肃然起敬。

在生活中,马老也同样是一个完整的人、透亮的人。我在作协工作时,司机给我讲得最多的就是马老的为人。一提起马老,司机就赞不绝口、激动不已。他给我说了无数马老的往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马老烟瘾很大,但不论下乡还是挂职,从不收受别人给他的香烟或其他礼品。即使从很远的地方回来了,发现车的后备箱里有放下的香烟或什么东西,立刻要让司机连夜给送回去。这样的事情经历得太多了,司机后来也自觉了,只要有人送东西,坚决拒绝。

马老的人格还体现在他对作家的态度上。山西在“文革”以后成长起来的一批作家,几乎都是他和西戎、胡正几位老师一手调到作协来的。当时的晋军崛起,马老居功至伟。马老的作品和创作常常让别人说三道四,但他对当时所有的文学作品和创作态势,很少有门户之见、里外之分,只要是在当时有影响的、获过奖的,他都一视同仁,能调来的立刻调来,调不来的,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把你调来。调来之后,还常常关心你的家庭情况和爱人的工作情况。这样的人格和这样的胸怀,也一样让我们肃然起敬。

2022-06-17 □张 平 1 1 文艺报 content65243.html 1 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文学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