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纪念马烽百年诞辰

马烽永远激励着我们

□杜学文

夏天最繁盛的时刻来到了,万物生机勃勃。这似乎是一种暗示、一种隐喻——中国的文学将迎来自己繁花似锦、百花争艳的时刻。在这样的时刻,我们纪念一位故人、长者、作家,意义非凡。他的一生,几乎与我们的祖国百年沧桑历程相重叠。如今,我们终于进入了新时代,迎来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这是他们那代人的夙愿、追求,是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虽然他并不能与我们一起见证中国今天的繁荣兴盛,但我们却可以告慰他们,历史正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1922年,马烽出生。1938年,伴随着抗战的炮火,马烽参军。1940年到达革命圣地延安。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不久他开始正式发表作品。《吕梁英雄传》《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饲养员赵大叔》《葫芦沟今昔》《结婚现场会》,以及《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扑不灭的火焰》《泪痕》《咱们的退伍兵》,在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各个时期,马烽都有非常重要的作品。当他离开我们之后,他的作品仍然闪烁着动人的魅力。

马烽是最早践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作家之一。当时,作为延安部队艺术学校的学员,马烽没有参加座谈会,却在不久之后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在桥儿沟给“鲁艺”“部艺”学员的报告。报告中“不仅要到‘小鲁艺’学习,更要到‘大鲁艺’学习”的论述,让他印象深刻,影响其一生。之后,他的小说《第一次侦察》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特别是与西戎合作的《吕梁英雄传》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作品与《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等成为最早体现“讲话”精神的代表性作品。坚持人民性、民族性、大众化是他及那一代作家最突出的创作追求。

马烽心中时刻装着人民。他青年时投笔从戎,为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奔赴战场。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京参与了中国作家协会的创办,却舍弃了京城的繁华回到山西,到农村蹲点。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到农村去。他是一到农村就如鱼得水的作家,是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的作家。他脸上的皱纹与老乡是一样的。没有人会认为他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作家。他也从不以作家自居。他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这些普普通通、在平凡中显现不平凡的形象正是中国人民觉醒、奋斗、进步的群雕。他写的是老百姓,爱的是老百姓,时刻放不下的还是老百姓。

马烽是一位热情扶持青年后进的前辈。正是在他与老一辈作家的努力下,山西的青年创作人才不断涌现出来。这成了山西文学界最为优良的品格。他们喜欢、包容年轻人,扶持、鞭策年轻人。看到年轻人有好作品,比自己有好作品还高兴。知道谁获了奖,比自己获奖还兴奋。山西作家的精神气质中,潜移默化地生长出一些不同于他人的东西。他们有强烈的理想追求,具有突出的家国情怀,有扎实的生活底蕴,有十年磨一剑的创作苦功。

马烽也是一位律己甚严的作家、领导。他曾经放弃工资,依靠稿酬生活。他同情弱者,仗义疏财;公私分明,绝不占公家的便宜。他不留恋权位,多次要求辞去职务。为他服务的司机写申请书要求入党,他与爱人却不同意,认为没有解决好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要求司机继续提高。这位同志先后写了三次申请书才入了党。他从不摆谱装腔作势。机关院里的人都称呼马烽为“老马”。

随着时光的流逝,老马这代人先后离开了我们。这是中国文学的重大损失。我们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位优秀的作家,也失去了一位长者、朋友,失去了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一位战士。每天,我们走在他们曾经来来往往的小路上,仿佛他们的音容笑貌依旧。他们的双眼还在注视着新新旧旧的每一个人。马烽和他的战友们,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空气、一种冥冥之眼、一种说不出来的存在。每当无措困惑之时,常常会想到,这些老人开创的事业,我们传承得如何?我们将成为接力赛中领跑争先的赛手还是丢棒落跑的逃兵?老马那位写了三次申请书才入了党的司机不善言谈。但是有一天却突然说,要爱作协啊!没有那些老人,哪有作协的今天!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八十年前的延安,培养了马烽和他的战友们。今天,更多的作家涌现出来。他们一代一代地涌现,证明着中华文脉的传承永续,谱写着新时代的锦绣华章,不断地攀登着新的艺术高峰。

2022-06-17 □杜学文 1 1 文艺报 content65244.html 1 马烽永远激励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