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凤凰书评

我有幸参与的“诗歌出版热”

□李宏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当代诗歌始终是出版的寒冰地带,能够正式出版、进入市场销售的诗集,能得到传媒与大众广泛关注的诗人,都少之又少。书店里摆放的诗集,不少是读者熟面孔的老几位的冷饭热炒,还有些装帧、印刷都很可疑,不知道从什么渠道进去的自费出版物。与诗歌写作的蓬勃发展相比,尤其是对照当代诗歌取得的深远、丰富的成就,诗歌出版远远落在了后面。这对于诗歌、读者乃至当代文学,都不能不说是件很可惜的事,但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毕竟当诗落到纸上、印刷成册、进入销售环节时,它的第一属性是商品,彼时粗放的图书市场还没有为诗歌细分出一块足够的领地。

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8年以来,图书出版开始变化,策划、装帧、营销各方面都要求越来越精细与专业,尤其是文学社科类,以往的赶集式出版——抓住某些类型,各出版方一拥而上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而社交媒体的日益兴盛,在网店解决销售渠道之外,极为有力地解决了信息渠道,一本好的新书终于能够最大限度地传递到潜在读者那里。更别说,诗歌以其篇幅、表达,几乎天然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契合,因而挺立于电子化碎片化阅读浪潮的潮头。诸般因素作用下,诗歌出版开始繁盛,称之为“热”亦毫不为过。机缘巧合,我在作家出版社推出的《海子诗全集》、“标准诗丛”、“朵渔诗选”系列等有幸参与这个过程。它们的出版,一定意义上也反映着这一轮“诗歌出版热”的变化。

《海子诗全集》是我编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它的问世有些偶然。2008年,出于对诗人海子的喜爱,并且深信一定会有更多读者愿意走进他的诗歌世界,我便与同在作家出版社工作的前辈、诗歌评论家唐晓渡商量,做一本海子的作品选,以纪念即将到来的诗人辞世二十周年。受海子家人委托,诗人西川代为处理海子作品版权事宜,唐晓渡与西川沟通之后,得知十数年前出版的《海子诗全编》版权早已到期,遂问我是否愿意接手。我对那本黑色封面的大厚书一直视若珍宝,对这个消息自然喜出望外。社里经过论证,通过了选题。经过商议,我们将原书名的“全编”更换为“全集”,与前书略作区分。内容上,保留“全编”的主体内容外,海子早期个人油印诗集《小站》全部作品、与西川合印诗集《麦地之瓮》中之前未收录的作品、“全编”出版后陆续发现的一些佚诗,全部以“补遗”之名,放在最后,作为第六编。此外,还收录了海子为“太阳”系列所作的插图十二幅。

《海子诗全集》的出版让2009年新的海子纪念浪潮有了一个具体的触发点,因而广受关注,也让这本书的影响超出了诗歌平常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它似乎提供了另一重契机,让出版界意识到,诗歌出版是可为的。后来,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顾城诗全集》《洛夫诗全集》同样反响良好,“诗全集”也成为至今仍被运用的重要的诗歌编辑、出版方式之一。如果说,海子、顾城等人的“诗全集”是在适当时机,对已有相当读者基础的“诗歌偶像”的重新推介,让诗与诗人进入更多人的视野,那么紧随其后的由多家出版社、出版商共同推动,将不同写作风格、年龄层次的诗人诗作在不到十年内以较大规模地出版,才真正将中国当代诗歌的整体面貌予以较为全面的展示。

始终将诗歌作为其出版版图重要组成部分的楚尘,于2013年、2015年分两辑推出了十二种“新陆诗丛·中国卷”,收录从于坚、欧阳江河、杨黎、宇向、尹丽川直到春树等诗人的作品。诗人沈浩波则于2016年创办了“磨铁读诗会”,致力于传播、推广、出版中国当代先锋诗歌和世界范围内的优秀诗歌。出版方面,每年的《中国先锋诗歌年鉴》之外,推出“中国桂冠诗丛”,迄今出版三辑十四种,包括严力、王小龙、欧阳昱、姚风、韩东、唐欣、杨黎、潘洗尘、阿吾、伊沙、侯马、徐江、宋晓贤等,这套书无论是诗人还是选诗,都有着鲜明的特点,是沈浩波诗学理念中“先锋”一词的具体呈现。

小众书坊以诗歌书店为特色,颇受诗歌界与读者认可,创始人彭明榜从一开始就尝试书店与出版的结合。因此,依托中国青年出版社,邀请诗人、评论家霍俊明主持,在每年一册《诗歌日历》外,还以大约每年一季、一季十种左右的频率,推出“中国好诗”丛书,至今已出版六季。“日历”与“好诗”结合,是当下中国诗坛主体部分最全面的展现。此外,长江文艺出版社于2012年成立了“长江诗歌出版中心”,由诗人沉河主理。该中心不但延续了长江文艺出版社对诗歌的长期关注,助力不少诗人第一本诗集的出版,现在更有了《诗建设》《诗收获》等近于刊物的分卷分辑出版物,以及与中国作协创研部合作的“年度中国诗歌精选”,形成了基本的诗歌出版矩阵。

《海子诗全集》后,作家出版社也筹划着在诗歌出版方面跟进,继续做些事。经过市场调研以及与诗人交流,我们最终决定推出读本性质的“标准诗丛”。遴选现代汉语诗歌视野内的卓越诗人与作品,不标举数量,不考虑任何其他因素,唯诗歌品质为标准。当时所做的《策划说明》如是说:“一位诗人一册,以诗人自选为主,篇幅以大体不超过400页为要,分诗歌与散文随笔诗论两部分,两部分以时间或诗人确定的逻辑为序。比例大致为6:4至7:3。收录作品一定是该诗人进入创作成熟期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换句话说,要以后人阅读该诗人,本书当为首选的标准进行。”这是我们对这套书的期待,约稿、定稿照此进行。最终,第一辑于2013年9月推出,包括于坚、多多、西川、王家新、欧阳江河五位诗人作品。在装帧方面,采用内外双层封面,外面精装壳平直展开以便书页完全打开,内封面包布书脊等方式。2015年、2017年,标准诗丛分别推出第二、第三辑各五种,收入韩东、雷平阳、杨炼、臧棣、翟永明、李亚伟、芒克、汤养宗、伊沙等人作品,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也以更立体的作品构成,呈现出当代诗歌的整体成就。

到这时,当代诗歌的出版已经不止是“热”,甚至有些“烫”了。一方面,当代诗歌的出版更加精耕细作、关注不同侧面,比如《诗刊》为每年“青春诗会”参会诗人推出一本诗集,解决了青年诗人第一本诗集的出版难题,加快了他们进入诗坛的速度;另一方面,更多的出版方进入,使得当代诗歌的出版开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十数位已经确立影响的诗人被反复关注、遴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选本不断重复出版。有鉴于此,我们暂时停止了“标准诗丛”的推进,筹划从别的向度推进当代诗歌的出版。即选择还不那么大众化但作品分量足够的更年轻一些的诗人,将其面貌予以充分展现。

斟酌再三,我们决定与一些还不是那么大众化,但作品分量足够的正值写作盛年的诗人合作,将其作品完整推出,以集束式的当量对渐趋固化的诗界予以爆破。我们首先与朵渔沟通,达成一致后,将他二十年的创作期划分为四个阶段,辑为四册,依次名为《追蝴蝶》《最后的黑暗》《危险的中年》《在猎户星座下》,于2018年一气推出。策划初,我们想尽可能给予诗人、读者、乃至诗歌以尊重,因此在诗集的开本、厚薄、设计等方面都做了一些新的尝试,以简洁、合宜为目的,以经典化为预备,以符合一位已然独树一帜、但仍在不竭生长的诗人的形象。这个系列出版至今四年,各方面都达到了预期。因此,是时候考虑推出第二位诗人了。

2022-06-17 □李宏伟 1 1 文艺报 content65256.html 1 我有幸参与的“诗歌出版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