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网络文艺

论《雪中悍刀行》“硬币式”人物塑造

□王 慧

福斯特将小说的人物形象划分为“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具有突出的个性特征,但具有不变性,显得无聊与不真实,“圆形人物”则强调角色丰富的侧面和高度的弹性。传统的网络小说一般在两种模式下进行人物塑造,烽火戏诸侯背离了以往的网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跳脱了这样的二分法。《雪中悍刀行》的人物形象各自具有突出的个性特点,但又不是单一不变,因此并非“扁平人物”的单面形象;这些人物虽有一定的弹性和变化,但囿于文本的限制,并不具备丰富的侧面,因此也并非“圆形人物”的球面形象,而是可以被称之为“正面”与“背面”的双面形象。在双面形象构成人物的个性特点之后,作者又利用细节描写为人物增加了一些饱满度,以达到硬币的厚度。

《雪中悍刀行》与同期的大部分玄幻网文一样具有崇高的英雄形象,这一英雄形象可以作为硬币之“正面”。比如青衫仗剑走江湖的风流侠客李淳罡、名动京城的江湖剑客温不胜等,他们拥有一个可以简要概括其人物特征的江湖名号与个性标签,从出场到退场始终秉持着与其相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但这样的描写缺乏真实感,很难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人物的真正魅力。因此,作者又精心雕琢人物的七情六欲,突出人物身上的“烟火气”,模糊了大侠与普通人的界限,这样的人物形象可以作为硬币之“反面”。同期的玄幻小说如《凡人修仙传》《诛仙》《仙逆》等的人物形象都是“伟光正”的,与这些网文相比,《雪中》里名满江湖的老剑仙可以是个披着羊皮裘的老头,行侠仗义的传奇剑客也可以是个浪荡子弟。这些跳脱传统形象窠臼的形象设计,辅以大笔墨的细节描写,让人物兼具崇高感与烟火气息。

也正因为如此,与同期玄幻网文中配角的扁平化相比,《雪中》的配角是鲜活的,小说不再是主角提升力量的个人之旅,而是一个完整的江湖世界的展示。在同质化趋势明显的网文圈中,这种新颖的“硬币式人物”设计的成功是可以预见的。但这样“多点开花”的写作方式不仅削弱了主角的存在感,也让小说人物显得过分繁杂。甚至有部分网友认为《雪中》配角就像一颗颗精美的玉珠,而主角则是一条将他们串联起来的玉线。这充分说明了烽火戏诸侯在细节描写上炉火纯青的笔力,但文本整体的碎片化也显示出他对于长篇的掌控力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雪中》人物形象的精彩处不仅源自“硬币式人物”独特设计,还来自于这些人物高光时刻的死亡震颤,也即人物“焰火式”的生命历程以及人生的“爆点演出”。《雪中》的人物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死亡,也绝不复活或以其它形式返场,而是被赋予了一种“死志”。换言之,人生最光彩熠熠的时刻便是将死之时。同时,也不同于传统伦理表达中的惩戒机制,作者在文本中并非“通过给予人物身心痛楚乃至于死亡结局来惩戒他们负面的品行以及行为”,而是用死亡的震颤将人物的形象推向一个高峰。这些人物形象多带有觉醒之意,摒弃虚伪矫饰的市侩风气,坚守真性情的精神向度,追求超越性的生命价值。比如曹长卿、程白霜、张巨鹿等人,都带有一种文臣撞柱、甘愿赴死的倔强,以死亡将自身所信奉、宣扬的理念推向高峰。正如本书收官简介所言的“情义二字,则是那些珠子的精气神”。他们带着死志走向巅峰,背后支撑的皆为“情义”二字。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死亡悲剧所迸发的壮美感,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让读者直接感受到震撼心灵的美。这些人物活着时“如夏花般绚烂”,有着精彩淋漓的行为事迹,死去时如焰火,以最决绝的方式完成了一场场壮美的死亡谢幕,绽放出英豪悲壮的美感。

从整部作品的情节安排上看,大量角色以“焰火式”赴死的方式退场能够通过流露小说所内含的情感态度来将读者情绪推向高潮,让角色深入人心。但过度频繁的死亡环节、略显同质化的死亡设计,也会带来情感体验的衰退,产生明显的审美疲劳。同时,基于“死亡”的绽放在每个人物身上至多只有一次,从叙事功能上看,角色退场意味着某条人物支线的中断,退场人物与关联人物之间的关系也会戛然而止,在整体的叙事进程中很难再发生作用。如果作者不能及时增加人物或者补偿人物退场造成的空缺,容易导致内容走势的单薄。

(本文为杭州师范大学“新媒介文艺批评”研讨课系列成果)

2022-06-27 □王 慧 1 1 文艺报 content65377.html 1 论《雪中悍刀行》“硬币式”人物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