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是流淌在大西北人血脉里的慷慨之音,是黄土地上古调独弹的大秦正声。自明清以来,作为梆子腔戏曲的鼻祖,哺育催生了大江南北众多戏曲剧种。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在中国首个省级地方戏曲保护法《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颁布实施之年,由中国剧协、陕西省文联、西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时隔12年再次回到家乡,于6月13日至24日在古城西安隆重举办。本届艺术节以“秦腔的盛典,人民的节日”为主题,西北五省区33家院团的70多台秦腔大戏盛大上演,并通过名家走近群众、名团走进校园、名剧走进影院、戏曲进社区、剧场开放日、秦腔高峰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全面展示了秦腔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成就,凸显了秦腔艺术的时代性和人民性。
现实题材创作大力弘扬时代精神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戏剧,秦腔能否与时俱进、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时代强音,是检验秦腔生命力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本届艺术节的现实题材剧目,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脱贫攻坚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时间节点,大力弘扬革命先烈坚守信仰、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优秀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反映了我国新时期以来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的《骄杨之恋》以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为主线,以二人相知相恋、共同革命,杨开慧被捕入狱、宁死不屈、壮烈牺牲等情节为内容,展现了杨开慧同志对信仰的坚守、对爱情的坚贞。当敌人利用孩子威逼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时,两难中她决心牺牲自己的感人壮举,凸显了一个伟大女性的母性光辉和共产党员的人性光辉。
富平县阿宫剧团演出的红色题材剧目《红梢林》描写了照金革命根据地地下党联络站女共产党员方云霞以自家药铺为联络站传递情报,在严酷的对敌斗争中,为了传递情报、救护伤员,付出了丈夫、女儿和自己的生命,歌颂了方云霞为了革命理想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该剧在表演手法上大胆创新,将传统武戏中大武生的程式动作巧妙地运用到女主人公的表演上,使得人物在动作上刚柔相济,在形象上英气逼人,在如何化用传统戏曲程式更好地塑造现代戏中的人物方面给人以启示。
商洛地方戏曲研究院打造的花鼓现代戏《情怀》属于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题材剧,描写了大学刚毕业的赵小燕报名来到云湖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扶贫工作,与形形色色的扶贫对象碰撞出的一系列诙谐有趣、生动感人的精彩故事,该戏幽默风趣、青春浪漫,充满陕南山乡地域特色,展现了当代青年人在磨炼中成长的心路历程,揭示出新农村脱贫攻坚需要青春力量的时代主题。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演出的现实题材剧目《在绿色的原野上》取材自援疆“兵团优秀共产党员”丁憬同志的真实事迹,表现了他力排众议,坚持绿色招商,抵制金钱诱惑,日夜奋战工地,援疆期满继续坚守阵地,最后积劳成疾牺牲在岗位上的感人事迹,用艺术化的手法展现了以丁憬、王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援疆干部的感人风采。冬不拉弹奏的《草原之夜》的优美旋律贯穿于整台演出之中,使该剧具有浓郁的新疆地域特色。
青海西宁艺术剧院演出的《湟水河畔》讲述了白石村党支部书记郭秀华在驻村工作队和乡党委的支持下,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投资农业生态庄园,植树造林、改造荒滩、发展生态旅游的故事,展现了一位基层党的书记一心为民、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怀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该剧在唱腔设计上不拘旧的程式,采用歌剧的创作技法,音乐中融入河湟花儿的元素,让观众感受到了别具一格的富有青海文化特色的秦腔魅力。
传统经典荟萃充分彰显秦腔魅力
秦腔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继承秦腔的优良传统,经典剧目的传承就是最基本的举措。本届艺术节上,《三滴血》《火焰驹》《玉堂春》《狸猫换太子》《白蛇传》等传统剧目以及经典折子戏专场演出,名家新秀精彩荟萃,秦声秦韵沁人心脾,充分展示了秦腔艺术保护传承的成就。
《三滴血》是本次艺术节的开台大戏,也是易俗社传承百年的保留剧目,叙述的是五台县县令晋信书迷信古书,以书籍记载的方法“滴血判案”,造成了几个家庭骨肉分离、父子夫妻离散的故事,批判了封建专制和教条主义给老百姓带来的危害,揭示了“尽信书不无无书”的深刻主题,取得了“移风易俗,启迪民治”的良好效果。曲折的情节、幽默的风格,双生双旦的人物设置、双线发展的情节线索,优美的爱情故事、大团圆的喜剧结局,使该剧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式戏剧。
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演出的《火焰驹》曾被京剧、豫剧、蒲剧等剧种移植,1958年曾拍摄成戏曲电影全国放映。该剧讲述北宋时期,奸臣诬告边关守将李彦荣投敌,其父投狱,其弟也被陷害杀人要被问斩,义士艾谦骑火焰驹赴边关报信,李彦荣返朝冤情得雪,全家团圆的故事。其中李彦贵与黄桂英的爱情凄美动人,“表花”“卖水”“祭桩”为经典名段。此次演出具有鲜明的甘肃特色,剧中加强了“艾谦传信”的戏份,突出了其义士形象,展示了宝马火焰驹的神奇作用。该剧为秦腔肖派(肖玉玲)传承剧目,肖派传人苏凤丽饰演的黄桂英扮相俊俏、气质优雅,唱腔委婉细腻,使观众在秦腔的慷慨激昂之外进一步领略到秦腔的阴柔之美。
西安三意社演出的剧目《玉堂春》是京剧经典名剧,也是秦腔传统戏的保留剧目。该剧讲述尚书公子王景龙与名妓苏三相恋,私订终身,王景龙银两耗尽,流落街头,得苏三赠银上京赶考,苏三则被卖与山西富商沈彦龄为妾,后被沈妻诬陷杀夫,被定死罪。王景龙应试高中后任八府巡按,钦命山西审理此案,冤情始明,苏三与王景龙复得团圆。此剧为小旦、小生唱功戏,其中“苏三起解”“三堂会审”为著名的折子戏,广为流传。本次演出中,由秦腔名家、梅花奖演员侯红琴,张涛担纲主演。侯红琴扮相端庄,嗓音宽厚,唱法细腻且具爆发力,把苏三蒙冤受屈的心理用秦腔展示得淋漓尽致,让人动容。
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演出的《狸猫换太子》是一部集全团之力倾心打造的向经典致敬的上下本力作,一经亮相,就受到戏迷的热烈欢迎。该剧由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改编而成,讲述的是宋真宗中年得子,刘妃与大太监郭槐密谋,用狸猫换走李妃生下的婴儿,致使李妃被打入冷宫。宦官陈琳、侍女寇珠为保护婴儿相继蒙冤而死。十八年后婴儿长大继承皇位,真相大白天下,刘妃、郭槐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该团在复排此剧时邀请王青执导,在舞台调度、人物造型、舞美灯光、音乐设计上下足了功夫,力求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相对接,老戏新演,在舞台呈现上具有浓郁的时代感和宁夏特色,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饰演李妃的梅花奖演员侯艳,上本饰演正旦,下本又以老旦应工,把一个母子离散、久居冷宫、忍辱偷生的母亲的内心展现的深情哀婉、如泣如诉,表演极富感染力和穿透力。
西安演艺集团青年实验剧团演出的传统名剧《白蛇传》旨在传承经典剧目的同时大力培养秦腔新人。该团由刚毕业的青年学生组成,演出阵容整齐,演出精彩。初次登上大戏舞台,青年演员的演出格外卖力、投入,是一出完成出色的青春版《白蛇传》。“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霜染丹枫寒林瘦,不堪回首忆旧游”,优美缠绵的秦腔唱段、跌扑滚打的青春身影,久久令人难忘。
高峰论坛为秦腔发展建言把脉
近几年,秦腔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焕发出新的活力,但剧目创作乏力、青年观众流失、生态持续恶化等问题依然存在,急需在经验上予以总结、在理论上予以研讨。如何让秦腔这个古老剧种更好地融入时代的发展大潮之中,在传承守正中做到创新求变,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表导演艺术家齐聚一堂,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国家一级编剧王小康认为,中国戏曲的表演体系深受中国老百姓欢迎,是前辈艺术家辛勤创造的结晶,传统戏的服化道和表演具有很强的美感,其生命力、表现力、感染力其他表演体系难以比拟。守正创新要继承传统的精华,进一步发扬传统戏的审美功能,使观众更好地进入审美体验和艺术享受的境界,要纠正在各种艺术节里传统戏常常被边缘化的问题。
中国剧协副主席、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认为,现在多数艺术院团存在人才出不去、进不来,艺术创作一窝蜂,演出市场“三多三少”的问题,即老年观众多、年轻观众少,农村演出包场的多、卖票的少,城市演出送票的多、售票的少,以及当代戏曲无流派缺大师等问题,这些问题困扰发展、急需解决。
中国剧协副主席、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认为,打造新剧目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变求新,与时代风尚和现代审美相接轨要做到三个统一:始终坚持创新与传统的统一,追求行当技巧和角色的统一,努力观照作品思想和现实的统一。
在中国国家京剧院一级导演李学忠看来,现在戏曲创作中普遍存在题材越来越窄、思路越来越僵,空话越来越多、实话越来越少,调门越来越高、技巧越来越低,政治色彩越来越浓、艺术性越来越淡,剧目越来越多、观众越来越少的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戏剧评论家胡安忍谈到,中华民族戏曲传统是在创新中形成的。作为梆子声腔的鼻祖,秦腔的产生更是一个创新过程。戏曲没有创新就没有传统,应该把“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变为“在创新基础上继承传统”。他认为,戏曲创作过程当中,真正优秀的东西想“扔”是“扔不掉”的,反之亦然,所谓固守传统是守不住的,创新是戏曲生存的唯一出路。
秦腔作曲家郭全民表示,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秦人在情感表达上的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促成了陕西剧种大喜大悲、铿锵有力的两大特点,在唱腔上形成了欢音、苦音两大声腔,缺点是缺乏欢音和苦音之间的中部声腔。守正不能陈旧、创新不能离谱,有些戏曲音乐多人合作,一人创作一场,唱腔音乐和间奏音乐也分人来做的手法是有损剧目和剧种的不良现象。
青年秦腔作曲家罗新昌认为,秦腔音乐唱腔在继承和创新中必须讲究和把握好剧种发展的方向及策略,作为当代戏曲音乐创作者首先要具有当代戏曲音乐的理念意识,能够准确把握好剧本的思想内涵,以新的思维去守正创新,赋予剧目文本合情合理、生动灵性的唱腔音乐形象,要坚守保留秦腔音乐唱腔的特色,又要以现代的作曲技法赋予新时代新作品的新表现力。
西北大学教授杨立川认为,在观众已分众化的当今,戏曲艺术也需要适应分众化需要,根据观众的不同类别和层次开发不同类型的戏曲作品,通过各自相应的传播渠道,采用不同的手段来进行营销。
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穆海亮认为,现代戏不如传统戏好看,除题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没有找到现代艺术语汇表现现实题材的路径。他从歌队的运用及多重功能发挥、现代戏舞台时空交错的自由叙事,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对人物内心印象的直接外化,秦腔和民歌有机融合,融入花儿或者陕北民歌信天游,在增强作品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同时承接叙事、帮助场景转换和抒发情感、赋予秦腔舞台更加丰富的审美资源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现代艺术语汇在秦腔中的适用性及其限度。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彦在总结发言中谈到,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要走向人类舞台的中心,要讲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秦腔要想走向中国舞台的中心,也要增强自信。秦腔如果失掉自信就会失掉存在的灵魂。秦腔要借鉴,要知己知彼,在坚守根和魂的基础上懂得现代审美,借鉴吸收其他剧种和多种艺术方式的优长,化为己用,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秦腔要创造,要向经典学习,从高原迈向高峰,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审美需求。秦腔要合力,院团自己要形成合力,整个剧种要形成合力,全社会要形成合力,团结一致,努力把秦腔艺术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作者系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