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关于中州韵与京剧四声

□史震己

近日,读到百家号“荷露团珠”所写《再论京剧的“字音”》一文,该文强调专业京剧演员必须要过“字音”关,对此笔者十分赞同。但是,文中“中州韵是说尖团的,湖广音是说四声的”这种说法我却不敢苟同。

首先,我们谈谈中州韵。当前京剧界普遍认为,中州韵是指元周德清的曲韵著作《中原音韵》,京剧唱念(韵白)尊崇中州韵是指其中还保留了一些《中原音韵》的古音。“景惊颈京境径轻卿庆磬馨兴行杏幸”等字在《中原音韵》均属“见”系,声母为ɡkh,也就是说,当时还没有jqx声母字(即后来的所谓团字)。既无团字,何来的尖团对立?中州韵与尖团毫无关系。笔者曾多次撰文谈过这个问题,此处不多赘述。

其次,谈谈京剧唱念的四声问题。汉字属于音节文字,一个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要素组成。声调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发展的,只是最初人们并没有发现它。六朝时沈约、谢朓等发现了声调的存在,并有意识地把它们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以增加诗歌的节奏美,这对唐初近体诗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语音是稍纵即逝的,古代又无录音设备,因此我们现在只知中古时期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至《中原音韵》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变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至于它们的调值迄今无法知道。现代汉语就活在我们口头上,其四声调值自然就很容易掌握了。如普通话的四声调值用五度制声调表示法是: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全国各地的方言,语言学界也都有调查资料。

掌握京剧唱念的四声调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韵白比唱尤难驾驭。业余爱好者往往怕念不怕唱,“千斤话白四两唱”,我认为不是说念比唱重要,而是说念比唱更难掌握。掌握京剧唱念的四声调值不仅要了解它的单字调值,而且还要了解不同调值的字相连时由于不同调值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变调。这种变调生活语言中就有,如让京话两个上声字相连时,前一个要改读阳平,“老李早起打水洗脸”如都读上声几乎会有一种喘不上气的感觉。

“湖广音是说四声的”之说问题出在何处呢?现在说的所谓“湖广音”指的是湖北方言,而湖北省内部也会有若干个方言点,它们的语音也存在差异(全国各地情况大体均如此,如河北省的石家庄、邯郸、唐山、张家口等地的方言差异还相当大),湖北方言以武汉话为代表,而武汉话的四声调值与京剧是有很大差异的。笼统地说“湖广音是说四声的”不能说明问题。

前辈学者有些人对京剧四声调值进行过研究探讨,如杜颖陶、苏雪安、姜可瑜、徐慕云、黄家衡、罗常培等先生,但所得结论却大相径庭,终无定论。笔者以为,在这方面下功夫最深最科学的当推杨振淇先生。他运用方言调查的方法对京剧韵白的四声基本调值进行了实际调查与体验,得出的结论是:阴平,高平调,55;阳平,中降调,31;上声,高升调,45;去声,低降调,21。为了核实他的调查,他还特意去了解过汉剧的情况,证实京剧与汉剧的四声调值都与武汉方言不同,而京剧与汉剧倒很相似。杨先生还通过大量例证归纳了京剧韵白的变调规律。内容过多不便引用,大家可参阅其《京剧音韵知识》。他强调,只要我们把握住韵白四声分为二高调(阴平、上声)二低调(阳平、去声),就能找出京剧韵白连念的一般规律。

最后还需指出,湖广音不仅只涉及京剧的四声,与很多上口字的读音也有关系,如“登灯疼能增生享横”等字,中州韵和北京话韵母皆为enɡ,京剧则为en,“精京听丁定盈萦迎影郢应英令”等字中州韵与北京话韵母皆为ienɡ,京剧则为in,从湖广音,皖音同。“争”上口读zen也是从湖广音,吴音同。“楚”

上口读cu,则是声母从湖广音。

2022-07-04 □史震己 1 1 文艺报 content65477.html 1 关于中州韵与京剧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