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与周立波创作精神的当下弘扬

□李沛霖 岳凯华

今年3月,中国作协启动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面向全国作家和文学写作者发出了征稿邀请。这一计划旨在以原创长篇小说形式聚焦新时代中国山乡天翻地覆的史诗性变革,向伟大时代、人民、土地、实践致敬。“山乡巨变”的命名,既与新时代中国乡村的巨大变革相呼应,也跟周立波当年所写的乡村题材长篇《山乡巨变》有关。因此,本文试结合这个创作计划来谈谈周立波创作精神如何在当下弘扬和传承的问题。

聚焦时代新变,反映时代气象

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长篇小说创作需要聚焦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之后,中国广大农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所采取的重要决策,所部署的重大行动。因此,当代中国的作家和文学写作者应该积极用自己的如花妙笔多角度展现乡村的时代变迁,生动讲述感天动地的山乡故事,塑造有血有肉的人民典型。

深入生活,感受时代的气象,才能写出新时代的新史诗。这是周立波等那一辈作家留给我们的经验。1944年,开垦南泥湾的三五九旅到南方去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这时已离开鲁艺、调至《解放日报》编副刊的周立波,主动申请、积极要求参加这次南征。作为司令部的秘书,周立波在艰苦卓绝的南征北返中与部队一起冲过100多道封锁线,纵横7个省。在极端艰苦的300多天的战斗环境中,周立波从未间断记日记的习惯,后来这些日记成为了报告文学《南下记》《万里征程》等作品的素材和基础。他的政委王首道曾云:“如果说我们南下的同志是钢铁战士的话,周立波就是钢铁的文艺战士。”1946年7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发布了号召“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资格,一切可能下乡的干部统统下乡去”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10月份周立波便随军转战到了当时的松江省尚志县元宝镇,当上了土改工作队的成员,成为了10万土改干部的一员,后又到松江省五常县周家岗“补充生活”,还到拉林与苇河的一些村屯以及呼兰县的长岭区采访。正是这场火热的三年土地改革运动,激励着周立波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他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32万字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于1948年在东北书店正式出版。

如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号角已经奏响,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图景正在徐徐展开。新时代的作家应该像周立波那样,真正用心体会乡村世界的内在逻辑,写出时代性的史诗巨著。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获取素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目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了党和国家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重中之重的工作。地域辽阔的中国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南北的乡村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想写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的乡村巨变,就需要扎根新时代的山乡大地,真正沉入农村生活深处,拿起笔去描绘、书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山乡巨变”,从而向人民、向时代、向历史交上一份份合格的文学答卷。

周立波是现当代中国作家中深入生活、扎根乡村的代表之一。且不说新中国成立前周立波3年扎根东北创作《暴风骤雨》的情形,单说其1949年后的故事也颇能说明问题。1954年,周立波在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中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湖南老家邓石桥清溪村,参加了益阳县谢林港区发展互助组、建立初级农业社的工作。可能是觉得这简短时间的生活体验不过瘾,走马看花的所得只是一些表面印象,所以周立波第二年便毅然将全家迁回湖南益阳农村,住进了桃花仑乡竹山湾村,同时还担任了附近大海塘乡互助合作委员会的副主任,帮助村民办起了凤鹤初级社,后来又在自己的老家邓石桥试办起了高级社,还在益阳桃花仑乡担任了乡党委副书记。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周立波与老乡在一起,与农民交朋友,或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去地里挖土,下田做凼肥、插秧,对农村生活的观察不只细致入微,有时甚至到了入迷的程度。他兴致勃勃地看农民驭牛、骂牛,学习相牛、用牛,喜欢听乡下各种趣闻传说,还爱打破砂锅问到底,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立波胡子”“凤翔哥”“凤老三”。周立波曾说,“从事创作的人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对于人的广泛和深刻的观察,然后就是动笔多练笔。”就是这样通过多年与家乡农民的朝夕相处和采访观察,同农民群众劳动、生活在一块,与老乡村民真正打成一片,周立波终于写出了反映乡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进程中发生巨变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正篇(1958)和续篇(1959)。这就是一部从泥巴里“拱”出来的小说。

如今,“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启动,就是需要一批批像周立波这样的人民作家,不负时代和人民的重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只是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简单的表面化呈现,而是要承担着诗意呈现山乡巨变的历史使命,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把心思沉下去,把身子扑下去,长时间地细致观察,“到了农村和工厂,要动脑筋,要用眼睛、耳朵、鼻子和一切感官去体验一切形式的生活”,以观察者、书写者、沉思者的角色发力,创作出具有时代高度、思想深度、历史跨度的长篇小说,谱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美丽篇章,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大力推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以催生优秀作品为中心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中国作协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征稿启事中,希望所有作家和文学写作者能够“创造配得上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学新经典”,“写出有时代温度的精品力作”。因此,参与“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作家,应该以精品力作为中心目标开展创作,以精品力作展现新时代的精神高度,体现新时代的思想深度,彰显新时代的文明程度。要以精品意识创作出“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的文学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新时代。

周立波的文学地位,人们已经有过较为中肯的评价,被人视为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社会主义文学家之一。作为革命作家的代表,周立波追随革命,有着丰富的革命文学、左翼文学的创作经验。同时,他的文学创作有着缘于西方文学精华和古典文学传统深度滋养所培育的精英意识和诗意精神。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和短篇小说《山那面人家》《牛》等,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又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因为周立波具有较好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打下了扎实的西方文化基础,不仅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达近百万字,而且积极吸纳俄苏文学的影响,同时也密切关注世界文坛的走向,阅读了大量外国作家的作品。这些深厚而广博的中外文学素养和累积,无形之中使得周立波的创作在情节安排、风景描绘、细节描写、语言运用等方面具备了精品特质。

无论是反映东北地区轰轰烈烈土地改革运动的《暴风骤雨》,还是反映湖南乡村在合作化运动中发生深刻变化的《山乡巨变》,其主题、写法、风格都与《毁灭》《被开垦的处女地》等世界文学名著相似。这就决定了周立波的乡土文学写作不会完全依赖于乡村民间文化的资源,而是积极吸收古典文学简练生动和外国文学细致严密等长处,并在此基础上着意突出文学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描写细腻,形象鲜明,文风质朴,语言生动,富于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培育的乡土文学长篇要成为精品力作,固然需要散发着青草、泥土混合的浓重的乡土气息,取民间艺术的“俗”,土香土色,但也要兼取中西经典文学的“雅”,自然而然地流露和呈现阳春白雪般的诗意品质,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将民族风格、地方色彩、乡土味道、田园蕴味、典雅品格、精英意识和诗意精神和谐地融入到一幅幅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文学世界中。

周立波那一辈作家的创作,已经为反映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创作奠定了优良传统。今天,我们要继承周立波那一辈作家的创作精神,生动描画一幅幅栩栩如生、趣味盎然的山乡巨变画卷,创作出更多个性鲜明、赏心悦目的文学经典。

(李沛霖系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岳凯华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2022-07-11 □李沛霖 岳凯华 1 1 文艺报 content65571.html 1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与周立波创作精神的当下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