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2日,为庆祝第18个中国航海日,《诗刊》社、中国诗歌网和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人民政府联合举办2022年浏河海洋诗会暨第六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当代诗歌创作研讨会。活动由太仓市文联、浏河镇社会治理和社会事业局协办,太仓市作协、太仓市诗歌学会承办。霍俊明、杨喜良、金石开、朱学锋、龚璇、乐琦等主办方代表,以及胡弦、汪剑钊、小海等20位诗人与会,并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当代诗歌及海洋主题写作”等议题展开研讨。
霍俊明表示,“海洋”、“一带一路”都是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而太仓、浏河是这一类题材写作得以展开的重要场域。我们常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对于海洋文化、“一带一路”与诗歌关系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不断拓宽诗歌写作的疆域。对于诗人而言,海洋不仅仅是我们观赏的纯客观对象,它还勾连着丰富的历史、复杂的现实,成为一个巨大的诗意载体。我们需要创作出具有穿透力的诗歌,还原历史,映照现实,表达心声。这其中面临着如何进行诗意转化的问题,既有写作主体人格匹配上的难度,也有寻找准确有效语言的难度。
胡弦谈到,对于主题诗歌写作,我们一开始可能是寻着某个主题而去,但正如《世说新语》中著名的“子猷访戴”故事一样,“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可能写着写着,就会寻找到新的诗歌路径和肌理,溢出原来的主题范畴,甚至对原有的主题构成挑战。这是因为,诗歌自身有其内在的发生机制,有它艺术上的自主考量。介入主题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我们可能想以自己的诗歌参与文化的建设。比如写长江,如果真的写得足够好,就能成为长江文化的一部分。这要求我们能够有效地将情感、精神的力量赋予自然景观,使之变成真正的人文景观。当然也要意识到,即使行动了,我们也未必能够成为真正有效的参与者,只能尽力去做。
汪剑钊认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当代诗歌,需要打通不同文明之间的阻隔,增强各个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就海洋诗歌写作而言,西方的传统源远流长,从荷马史诗开始,一直到普希金,再到圣-琼·佩斯等等,他们以优美的语词描绘出波澜壮阔的“诗歌海洋”。中国也有一些诗人写到海,比如曹操、陈子昂、李商隐等等。我们一方面要梳理好传统诗歌中的海洋书写,同时也要不断打开视野,汲取世界海洋诗歌的有效经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文化自信,找到文化之根,增强自己的底气,同时也要有拥抱世界的胸怀,不能夜郎自大。只有坚持“有根”基础上的“开放”,才能不丢失自己,反而有可能综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诗歌形态。
小海认为,就整个世界文明而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带来了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在当下,我们重新思考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历史事件,首先会感受到其中主体的冒险精神,还有一种开放的胸怀。我们这么多年的发展,得益于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而不是封闭自我。海洋文化与江南文化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应该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新诗创作的新可能。
张予佳谈到,海洋是联系“一带一路”范畴内各个国家与地区的重要的现实与精神纽带。自古以来就有以诗歌形式展现海洋文化的传统,历代诗人创作了无数海洋诗歌的经典。我们可以深入分析这些诗化的表达,继而思索其对现代文化生活的启迪。在“一带一路”这一重大历史命题的引领下,持续对现代海洋诗歌进行积极探索,将有利于获得和积累新的认知与观念,继而产生对于我们文化与文明的自信和力量。这种力量和精神正是我们强大的内心世界的体现,也正是我们的现代诗歌创作的重大历史命题。通过对这一主题的诗意描述,从而揭示与诠释出现代经济与文化具有共同发展、共同促进的律动性。
张二棍表示,“海洋诗歌”写作,不只是站在大陆边缘、面对大海的肤浅抒情和羸弱赞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足迹的拓宽,大海早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是已经从古典的意象中脱离出来,转化为我们生活感知的一部分。我们写作者,必须像水手般,主动积极深入“大海”这一巨大纷繁的主题内部,审视大海怀抱中的岛屿、往来的船舶、经年航行的水手、自在游弋的鲸鱼鲨鱼。更重要的,无论是写作什么题材,我们都需要海洋的精神、船长的精神,敢于把个人的写作,向无垠远方中的无数阅读者敞开,不再执迷于小我的得失,不再拘囿于修辞的小岛,不再固守前人的航线。唯有如此,我们才会在诗歌中乘风破浪,通达四海,才会拥有更加宽广厚重的题材、更加充沛磅礴的元气。
李继豪认为,作为诗歌书写对象的“海洋”,具有两重维度:一是作为自然景观的“海洋”,这部分凭借个人体验和才情发挥,相对容易成就一个完整的作品,但另一个维度的、作为人文景观的“海洋”,对于写作者来说则是一个更大的考验。如何将历史的“海洋”、文明的“海洋”巧妙地安置在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运动中,同时在文本中避免枯燥的知识性复述和空洞、自我亢奋的“颂歌体”,除了要看写作者对于“海洋”文化的了解和体验的过程和深度,还涉及一个间接经验转化的技术性难题。再进一步解释就是,怎样把海洋文化所带来的间接经验羚羊挂角地溶解在诗歌中,生成一个完整美妙的结构,而作为一种具有社会公共性的回报,这一目的的达成也能让诗歌更有效地参与海洋文化的建构和建设。
安谅、陈均、赵之逵、王单单、茱萸、李啸洋、年微漾、苏笑嫣、王一舸等与会者也围绕“海洋主题写作”、“互联网时代的诗歌发展”、“新时代诗歌的新可能”等议题作了发言。 (黄尚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