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王希孟凭青绿山水画冠绝天下,今有孙甘露以《千里江山图》致敬信仰。“千里江山图”是传世名画,是接头密码,是任务代号,也是用生命写下的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情书。《千里江山图》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打捞出隐秘而伟大的历史事件,用文学的方式去想象和呈现它的过程。它不是一部仅用“红色题材”或“主题创作”就能概括的小说,作家调动了多年的文学积累和经验,创新了主题小说的叙事范式。本期云友读书会的四位参与者,分别从小说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叙事结构及主题升华等方面进行解读。
王雪:小说中那些可珍重的人
褪却真实历史背景和重大主题的外衣,小说的内核可以看成一个精彩的“陈千里捉鬼”的故事,年轻的主角于危难关头挺身入局,几乎凭一己之力,吊打三鬼,收拾残局,完成任务,通关胜出。“三鬼”中的第一个鬼是内鬼。菜场会议依次出场的人物有卫达夫、易君年、凌汶、秦传安、田非、崔文泰、林石、董慧文、陈千元、梁士超。书尾“材料二”里提供的烈士名单命中了其中8人,相当于公布了此8人已牺牲。内部若无叛徒,谍战有何看头?还要猜出谁是接头的13号人物“老开”,这就是作者给陈千里设下的重重谜局。第二个鬼是外鬼,是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敌人头目是陈曾经的精神导师、准岳父——国民党特务机构“党务调查科”的叶启年,附带调查科上海站站长游天啸。第三个鬼是心鬼。为了解救任务中的最高领导浩瀚同志并将其转移到瑞金,陈千里把自己的所有队员都送进了敌人的埋伏圈,包括亲弟弟和他女朋友。
对照普罗普的角色列表,小说中的人物基本可以与这些角色一一对应:主角(与反派的斗争取得胜利后迎娶公主的人):陈千里;反派(与英雄斗争之人):叶启年、游天啸、内部叛徒;帮手(帮助英雄完成他的任务):小分队;调度员(让英雄知道自己的缺陷并开启英雄探险旅程之人):叶桃;施主(给电影中的英雄一些魔法物品):青岛船上来客;假英雄(想夺取英雄成就并迎娶公主的人):易君年(卢忠德)。
稍有不同的地方在于主角与反派斗争取胜后并未迎娶公主,而是与枪杀公主的传说终身相伴(也可以视作迎娶公主的翻版)。小说对场景、调度、服装、道具、对白等细节的考究超乎寻常,具体而微中掩藏着体系浩大的历史讯息,每一铲挖下去都是秦砖汉瓦。掩卷稍息,仿佛观赏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电影:银行调包、墓地攻心、小桃源喝茶、水下灭“西施”等“刺点”令人久久难忘。然而小说给你的比电影更多。作者的笔触是那样细腻平静克制,宛如推波的潮汐、助澜的微风,天地间无穷的力量悄然蕴于无声息处。每一个句子和段落里的节奏和音响总要拦住你,你却被前方勾引着忍不住贪婪地跌跌撞撞往下探寻。先锋作家的文学经验叠加到类型小说的叙述结构中,作者漂亮地激活了一个血色上海,也将冷静果敢的青年英雄陈千里刻写在读者心间。
令我无法忘怀的还有那个用跳楼来通知会议危险的无名氏。作者用叛徒的眼光写道:“跳楼的人身体蜷曲着,躺在马路中间……崔文泰不敢细看。”被遗忘的英雄来不及看到自己的愿望得到实现,后来者欠他们一个鞠躬致敬。作者替我们所有人清偿了这个债务。
叶一格:从纯粹的躯壳中读到真正闪光的灵魂
北宋年间的名画《千里江山图》代表了宋徽宗心中关于江山社稷的理想,太平盛世,人民安乐。千百年后,我们在和平富强的新时代再读到小说中那段酷烈无比的斗争,还是能感受到生死一念间的惊险与宿命般的轮回感,更被有血有肉的豪杰们深深震撼,那些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的人,他们也是父亲、是子女、是爱人,却为了今后更多人的幸福毫不犹豫地放弃个体的生存,后记中关于牺牲时间地点的文字,短短一段却重逾泰山。《千里江山图》中人物群像的成功构建是令人惊喜的,个人英雄主义被弱化,有着共同信仰的共产主义者们用自己的鲜血照亮了深夜里的路途,孙甘露并没有刻意去歌颂人物的伟大,而是以极为精巧的情节设计和错落有致的行为描述带领读者真正进入历史画面,在水墨丹青的含蓄美中融合层次丰富的悬念感,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和人物的真实度,同时也避免了反面人物的脸谱化,不吝笔墨将特务头目叶启年的隐秘内心与狡猾多疑写得相当入骨,正反人物的多次交锋更突显了这场战局的艰难残酷,以及中共地下工作者十年饮冰也难凉的热血,英雄终将谢幕,历史的浪涛中依然激荡着永不磨灭的豪情。
除了人物群像的成功塑造外,小说的叙述和语言同样精彩。罗兰·巴特在《零度的写作》中强调“语言的乌托邦”和“叙述的克制”,在早期创作阶段,孙甘露那种颠覆性的、实验性的、充满陌生化的小说语言和“零度情感”的叙事介入,就已经极大地延展了小说的弹性和审美领域,在先锋文学摸索前进的路上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正如陈晓明所说:“有必要读一读孙甘露的小说,否则,人们不能说领略到当代中国小说的最险峻的风光。”即使是在宏大题材的长篇小说写作中,作为先锋作家的孙甘露依然保持了对小说语言的娴熟控制和狂欢意识,流畅的时空变奏极大地激发了文学表达的潜能以及情感动人度,让《千里江山图》的推进节奏更加具有层次感,演绎出多个惊心动魄、悬念丛生的画面。值得一提的是,孙甘露并未沉溺于个人化美学带来的成就感,而是在语言实验和思想内核之间逐渐寻得一处平衡,《千里江山图》就像是历经岁月沉淀之后的诚意之作,继续延续了故事的片段性写法,又藏起了过于明显的棱角锋芒,让叙事语言不再彻底控制行文思路,而是变成一种极具个人特质的载体,新奇不失温润,让读者体会到陌生感阅读带来的迷茫困境的同时,也能在千丝万缕的线索中寻得一条坚固且自由的故事主线,从小说纯粹的躯壳中读到真正闪光的灵魂。
邓洁舟令:镜面迷宫中的浴火重生
孙甘露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先锋小说作家,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讲故事的人”。《千里江山图》情节设计非常用心,虽然主线情节不算复杂,一条线是要找出渗入组织内部的敌人,同时并行的一条重要情节线就是如何在各种地方特务的眼皮子底下不动声色地施行代号为“千里江山图”的秘密计划。
《千里江山图》开篇从菜市场秘密会议开始,一登场就有近10个人物,三方势力,还有一些没登场但又被提到的名字,叙述视角也在人物间不断切换。很多人在读第一章时都有一种烧脑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有助于把我们带入稍后登场的陈千里的心境。陈千里在苏联的学校待了三年,刚刚穿越西伯利亚森林,从海参崴来到上海,面对大部分没见过面的同志们,组织交给他的任务之一是尽快揪出潜伏其中的敌人,读完第一章后,读者立即就能感受到这个任务十分艰巨。随后,在陈千里与每个同志的交谈中,徐缓展开了众生相。
这个平缓的节奏,直到银行事件结束后才开始加速,场景从上海也转移到了广州,新的空间和登场人物打破了原先的叙事节奏。但是也许我们会以为揪出内奸这条线已经告一段落了,然而实际上,这个声部只是在经历了小高潮后进入了暗处,它配合着新进入的声部的旋律,烘托着这段旋律,穿插在其中,秘不作声,直到下一个高潮,两个声部的旋律都高亢起来,激烈交织着,进入最后的紧张时刻。
这样的节奏同地下工作的特性也非常契合,我方与敌方互相观察、追逐、盘旋,推测对方的心思,推测对方是否知道自己的心思,推测对方在知道自己这方心思的情况下如何做出这样的计划,这种无限镜像般的猜疑、不确定、细腻缜密的心理战斗,正是最吸引人之处,也是地下工作最艰难的部分。于是,无须过多笔墨,我们就能感受到当年共产党所面临的是如何艰难的环境,当时坚持下来的人,是怀抱着如何坚定的信念,凡有丝毫动摇和怀疑,都会在途中败下阵来。然而,就像那个飞身跳下楼的无名氏一样,更多的是毫不犹豫为信仰献身的先辈,纵使籍籍无名。
书后附录的三个“材料”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奇妙的沟通:你读之前可能以为这是一篇小说;你拿到手看到目录后附的三个“材料”,随手翻了翻,你会想,原来是根据真实情况改编。当你看完整个作品再来看这三个“材料”,你又开始想,这好像只是一种类似“伪纪录片”的手法。但此时你已经不在乎这本书里写到的人名和故事本身是不是真的存在过发生过,你开始去阅读更多的相关资料,去了解“龙华烈士”这一真实群体和历史事件,而《千里江山图》也完成了文本的延宕,它成功地从文本讲述的一个故事延展成为背后所代表和隐喻的千千万万不同而又相同的故事。
卢叶蕊:拉近了红色历史与当代读者的距离
一群中共地下党员誓死捍卫理想与道义的人生,在孙甘露笔下,演绎得跌宕起伏、百转千回,叙事流畅,读来令人欲罢不能。
上世纪30年代初,由于叛徒出卖,中共临时中央被迫由上海迁往瑞金,这是一段为人熟知的历史。在阅读本书过程中,除了“少山同志”在角色对话中偶尔出现之外,并没有其他耳熟能详的姓名展露,就当我以为这部小说是基于史实背景之下的纯虚构故事,书末附录及一封没有署名的信(龙华牺牲烈士的遗物)又给了人当头一棒,就像看了部潸然泪下的好电影,荧幕中央赫然出现“本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你猛然发觉,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就真实存在于时空,存在于你我身边。
不同于为伟人大家著书立传,新时代有越来越多的文学、影视作品书写历史洪流之中滴水的大能量,延展了红色题材的内涵。《千里江山图》便是聚焦于“小人物”,他们没有次次逢凶化吉的主角光环,首次入狱也并非全无畏惧,“可是当她真的进了这个阴森的地方,心里又不免有些发毛”,这样的人物描写总会让我觉得他们真实得就像是我认识的人。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有别于历史的沧桑厚重感,文学的力量润物细无声,坚韧但柔软。借由作者洞见的眼光、语言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沉寂的过往得以变得鲜活,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得以展现,读者身上流淌的红色血液得以沸腾。《千里江山图》开篇,上海临时行动小组成员正欲秘密集会,有人跳楼以死示警,这是全书第一个打动我的情节,这位中共地下组织秘密情报网成员连姓名都没能留下,但他传递的信念永远值得读者感佩。像他这样舍生取义的无名氏还有很多,中国共产党也正是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创造一个个奇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史百年峥嵘,是文学创作之无尽藏也,唯有不忘来时之路,方能在复兴之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