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世纪美术

发挥好文化释读力 传承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访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 □本报记者 路斐斐

1949年10月,国立历史博物馆改称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王春法

一九一二年七月九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成立,以国子监为馆址。

1930年的国立历史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筹建并直接管理的国家博物馆。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博老专家的回信对文博工作寄予了新的希望,在文博界引起热烈反响。从1912年成立于北京国子监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到1959年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再到2003年在两馆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座有着140万余件藏品的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始终肩负着传承文明薪火、赓续精神血脉、彰显文化自信的光荣使命,展现和见证着民族振兴、国家强盛和文明重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国家博物馆风华正茂、未来可期。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继往开来,博物馆如何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做好新形势下的文物工作?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

记 者:今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自2012年新馆开放以来,国博已走过了又一个飞速发展的10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博老专家的回信给文博界以莫大鼓舞。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在您看来,做好新形势下的文物工作有哪些着力点?

王春法:习近平总书记7月8日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向国博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同志就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发表重要讲话。中宣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同志宣读了回信。总书记在信中希望我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总书记的回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亲切关怀、对文博事业的殷切期望。总书记在信中说,“我曾多次到国家博物馆参观,留下了深刻印象。得知国博在收藏、研究、展示、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我感到很欣慰”,这对全体国博人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担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职务以来,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总书记对文博工作的高度重视。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鞭策我们利用好博物馆这座“大学校”,把精品展览和一流服务奉献给人民。总书记认真倾听了8位委员的发言。我有幸以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化导向作用为主题做了汇报。我当时提到,当下博物馆在展览上厚古薄今、研究上浅尝辄止、传播上耍宝卖萌、电视上过分娱乐、收藏上追求功利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要从战略高度加强对博物馆的管理,明确博物馆也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应及时纳入党的宣传工作总体格局,加大业务指导和行业规范力度;要强化对博物馆展览的统筹协调,优化展览结构,加强展览内容管理,纠正唯美主义倾向,树立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要健全博物馆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博物馆的教化导向功能,把文化机构属性和意识形态阵地属性有机统一起来,以此促进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今年两会期间,我还提出要“加快制定博物馆法”。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法制建设是重要基石。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参观考察文博机构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功能、健全优化发展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博物馆相关法制建设还存在着明显滞后,相关法律层级不高,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不断涌现等现象。面对博物馆事业飞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入的客观实际,我认为应尽快将博物馆立法补充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之中,开展立法调研、启动立法程序;充分征求不同类型博物馆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必要时可邀请或委托有代表性的公共文化机构、教学科研单位或社会组织研究起草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可操作性强的博物馆法草案,作为工作基础;同时要明确突出重点、分类管理、规范有序、强化导向原则,将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使命职责纳入法制框架,把文物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分离开来,有效破解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藏品权属不清、馆际交流不畅、文物活化难等改革难题,这对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文物工作将具有重要意义。

记 者:近年,国博与各方携手,在系统完整呈现中国文化整体形象方面已取得了许多成绩。

王春法:今年我们已陆续推出“薪火赓续——罗伯昭捐赠展”“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等多个精品展览,未来还将推出“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等。这些展览从藏品征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方面,讲述国博110年来典守文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历程。国际交流方面,6月8日在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开幕的“食味中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7月10日在国博开展的“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以及7月26日开展的中韩日古代青铜器展,都是今年的重要展览。其中“古罗马文明展”与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部合作,是2022“中意文化和旅游年”的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本次活动发来贺信,强调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以来,作为全国举办展览数量最多、展览结构最均衡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国博已圆满完成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金瓯无缺——纪念台湾光复75周年主题展”“让党中央放心 让人民满意——新时代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成就巡礼”等重大主题展览;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展”这一全新类型,策划推出了孔子文化展、甲骨文文化展、红楼梦文化展、大运河文化展、长江文化展等文化大展,受到观众广泛好评。近年来,我们还先后与陕西、四川、山东、河北、甘肃、新疆、福建等地合作,推出精品文物展、地域文化展和考古发现展,引发观展热潮。今年推出的“两弹一星精神展”“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等,在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重大主题展览,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还包括“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新时代”三大基本陈列和由中国古代瓷器、玉器、书画、钱币、佛造像、铜镜、服饰、饮食文化等构成的专题展览,以及历史文化展、地方精品文物展、考古发现展、地域文化展、科技创新展、经典美术展和国际交流展等临时展览,形成了突出阐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立体化展览体系,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外观众前来参观,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展示窗口。

国家博物馆始终秉持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公共文化产品、策展能力是博物馆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努力通过展览系统、立体、完整地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华文化形象。我们的展览不仅要展示中国之历史与发展,更要展示中国之奋进与未来。因此,在举办重大主题展览、优化提升专题展览的同时,我们还大力推动开门办展,与地方政府和文博机构合作推出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初步建立起“来国博、看中国”的展览品牌形象。当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我们还将展览搬到“云端”,真正做到“永不落幕”。结合“智慧国博”建设,近年来我们已在国博官方网站上推出了约72个在线虚拟展厅,受到观众广泛欢迎。在空间维度上,我们还加大巡展力度,提高精品展览复展率,将优秀展览送到更多地区,同时也把国博举办过的地方精品文物展推送到各地,履行了大馆的责任担当。特别是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我们举办的“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等一系列主题展览,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和丰功伟绩;推出的“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秉持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理念,受到各界热烈欢迎和普遍好评,展期一再延长。此外,国博还原创摄制了“寻红色文物 悟中国精神——在国博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21集视频系列短片,以具有代表性的馆藏红色文物故事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谱系,力图“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特别是五四青年节之际,我们携手央视推出的“国博有约 五四党课”直播节目,吸引了612万网友进入直播间观看、点赞、留言,表达了对国博创新弘扬革命文化的由衷认可,彰显了国博在传播、塑造中国文化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

记 者:7月13日,国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第二届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以“变局与坚守:博物馆的时代责任”为主题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的55位博物馆馆长和代表参加。近年来,在加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世界一流大馆方面,国博已走在了世界前列。

王春法: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近年来,国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建设与世界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相称、与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称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收藏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传播中心和交流中心。在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把中国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探索。我们积极拓展“朋友圈”,在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如牵头成立多个博物馆领域国际组织,推动并积极参与周边国家博物馆交流等。目前,国博已与近百家国外博物馆建立了不同层面的联系,发起成立或积极参与了上海合作组织博物馆联盟、丝绸之路博物馆联盟、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等,与中日韩国家博物馆定期举办展览、会谈交流。同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协会、濒危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基金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活动,全球治理参与度不断提升。

2019年,我们成功举办了首届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与全球20多个国家签署《国博共识》,努力扩大在国际博物馆界的影响力。今年,第二届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开幕式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以文物和博物馆为媒,汲取智慧力量、加强交流合作,是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精神财富。今年,55位来自全球的博物馆馆长围绕“博物馆增进文明对话”“科技赋能博物馆”“博物馆形象的塑造与提升”等议题,进行了观点与经验分享,大家一致认为,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交织叠加下,博物馆作为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重要殿堂、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驱动,应当主动应对时代挑战、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在主旨演讲中我谈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愿与全球同行一道努力,重新审视时代赋予的责任,发挥好自身的文化释读力,深耕文物活化,丰富传播渠道,回应时代呼唤,加强交流互鉴,深化务实合作,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不断迈进。

为了破解近年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博物馆领域国际交流严重受阻的问题,2020年9月,国博率先发起举办了“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得到了来自英国、南非、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等五大洲15个国家16家国家级博物馆的热烈响应。9天时间里,参与活动的各馆馆长通过跨国视频连线亲自向世界观众展示各馆馆藏珍品,20余家平台参与直播,累计吸引了约2亿观众在线“追展”,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9亿。这是文博界首次使用5G+8K的技术以“直播态”方式展示文物藏品,让全球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上欣赏到全世界博物馆的珍藏,进一步推动了博物馆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亦通过接力将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必胜决心传递给广大观众。这次活动成为2021年国家网信办评选出的服务构建网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大精品案例之一,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加以宣传推介。

在即将迎来建馆110周年之际,今年7月6日,我们再次以“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为主题,联合五大洲33家顶级博物馆共同举办“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24位国外博物馆馆长和10位国内博物馆馆长一起,用约150件珍贵文物展示人类文明的灿烂成果,为全球观众再次奉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与2020年相比,本次活动首次邀请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等国内博物馆参与接力,联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共同向世界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记 者:在您看来,学术探索与科技创新对更好地探源、传承中华文明,推动文博事业发展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王春法:根据2007年修订的博物馆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和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可见“研究”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研究”在博物馆各业务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加强科学研究,是新时代博物馆创新办馆思路与提升管理水平的关键。

博物馆学术研究以藏品研究为中心,具有跨专业、多领域、综合性、以应用为导向等特点。目前中国博物馆行业对学术研究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对优秀传统文化、馆藏文物价值的全面系统挖掘和深刻阐释,对学术交流和开放合作、科研创新和科研管理以及博物馆领域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但是,各地区博物馆的整体发展还不均衡,不少博物馆在相关组织机构的建设、学术成果转化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空白。国博作为全国博物馆行业头雁,一直在逐步强化学术探索与科技创新的整体布局和支持力度。2018年机构改革后,我们加强科研管理,形成了文保院、研究院、考古院、书画院等“四大院”协同发力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进一步强化了学术委员会对各项科研工作的指导作用,促进馆内研究人员、博士后、访问学者与馆外兼职研究人员等学术力量有机融合,构建起“小中心,大外围”的柔性科研机构。此外,我们还先后申请、建立了多个基地、中心、实验室以更好地促进学术研究与学科融合。

我们申报成功的“馆藏资源活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以馆藏资源活化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开展博物馆大数据、博物馆智慧服务等共性研究;“金属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致力于解决金属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等。馆校合作方面,我们与清华大学、西北大学等联合建立了研究中心和考古基地,共同推进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经过一系列举措,国博在文物藏品方面的整体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稳步提高,承担了一批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逐步加强了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水平,同时针对业界难点热点问题,还推出了一批行业领先的具有国博特色的研究专著、应用技术、行业标准和专利,举办了一系列跨学科的小型前沿学术论坛,创办了《博物馆管理》期刊,行业话语权与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未来,国博还将深化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的科研布局,强化研究直接转化为展览的科研理念,积极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等。

为进一步提高国家博物馆藏品管理水平,2020年国博还专门成立了藏品定级工作领导小组,广泛集聚馆内外一流文物专家担任专家组、工作组成员,根据国博文物藏品特色制订藏品定级工作方案及定级标准,开启了国博馆藏文物定级工作。通过线上初筛与线下实物查看相结合的藏品定级系统有序开展定级工作,不仅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的藏品问题,进一步丰富了藏品档案,还培养了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功底深厚、眼光独到、业务精湛的文物鉴定与定级专家。截至今年4月,我们已开展了59次近2万件藏品的定级工作。按照计划,我们争取在最短时间内科学有效地完成全部馆藏文物定级工作,真正做到不负使命、不留遗憾,为今后国博工作的开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记 者:近年来,国博在参与互联网时代的大众文化传播以加强社会美育、促进社会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许多积极探索。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未来国博的工作重点还有哪些?如何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王春法:近年来国博大力拓展“云端国博”建设。2020年以来推出了“国博邀您云看展”系列活动等,以丰富多彩的云展览、云直播、短视频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国博官方网站也被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收录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已推出的线上虚拟展厅里,既有“月球样品001号·见证中华飞天梦”“金瓯无缺——纪念台湾光复七十五周年主题展”等源自实体展的云展览,也包括首个由5G技术支撑的“无实体”云展、“永远的东方红——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云展览”。该展览于2020年疫情期间推出,上线当日就吸引了近1780万观众观看,获得了2021年“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精品征集推介活动”“云展示”十佳项目首位。2021年,国博举办的多场直播活动累积观看数量超3000万,直播活动设计了多种互动体验环节,得到网友好评。此外,我们还通过摄制精品文物短视频,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文物知识。如短片《把国旗交给人民设计》就是以舞台剧的形式再现国旗诞生的故事,国博讲解员还因此片入选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革命文物百家讲述人名单。在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中,我们还探索了多种形式的“文物活起来”传播项目。如与网易合作推出的“国博月宫铜镜上的小兔儿,穿越了”动态条漫,与百度合作推出文物AI视频让千年铜犀尊“开口”自我介绍,超20万用户通过抖音AR特效体验“月球挖土挑战”。

今年,我们还出版《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册,代表性地展示自远古至当代中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就;出版《国博名家丛书》,首批推出沈从文、史树青、俞伟超、苏东海、王宏钧等五位名家文集,弘扬他们严谨求真的治学精神,勉励中青年学者奋发进取、探索博物馆事业的高峰。此外,我们还举办专场文艺晚会,推出文物活化舞台剧和微纪录片等。今年,国博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庆祝建馆110周年为契机,更加自觉融入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一个工程、七大体系”之中,稳中求进,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当前,国博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按照黄坤明同志讲话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和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国博工作的各环节中去,锚定构建彰显民族发展历程、记录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长廊,建设展现中华文明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的文化殿堂,培植激励人民坚定信心、团结奋斗的精神家园,打造引领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行业标杆和人才高地五大任务,努力在系统展示中华文明方面作出新突破,构建起全面展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览展示体系;进一步健全征藏机制,拓展藏品来源,扎实推进国史文物抢救工程,以多种方式加快馆藏文物二维、三维数据高效原真采集工作;加强传播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文创开发水平,延伸文物传播链条。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总方针,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以实际行动响应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2-07-27 ——访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 □本报记者 路斐斐 1 1 文艺报 content65844.html 1 发挥好文化释读力 传承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